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汉武帝与“河西四郡”

佚名 32

汉武帝自元朔二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与此同时,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由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西亚的交通要道,史称丝绸之路。汉武帝在这个时期设立的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因地处黄河上游之西,故称“河西四郡”)雄踞河西走廊,守护着丝绸之路,可谓战略要地、历史名城。

酒泉之名连着汉武帝。酒泉市,以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设的酒泉郡得名。酒泉郡之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以《汉书·地理志》和《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为据:“城下有金泉,其味如酒,因以为名”;另一种说法以传说为据,相传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征战河西获胜后,汉武帝赐酒两坛,霍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共饮,故称此泉为酒泉,此地也以酒泉为名。

武威之名源自汉武帝。武威市,以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始设的武威郡得名。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远征河西,获大捷,为彰其“武功军威”而设武威郡。可见汉武帝对打通河西走廊的重视。

张掖之名洋溢着汉武帝情怀。张掖市,以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的张掖郡得名,寓“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关于此说法,史志多有记述,《元和郡县图志》载:“(汉武帝)分武威、酒泉置张掖、敦煌郡,断匈奴之右臂,自张其掖,因以为名。”《水经注》曰:“张掖,言张国臂掖,以威羌狄。”把汉武帝兴奋的豪情描述得惟妙惟肖。

敦煌之名展现汉武帝开拓丝绸之路的宏愿。敦煌市,以汉武帝元鼎六年始设的敦煌县(为敦煌郡治)得名,寓“河西盛大、辉煌”之意。《汉书·地理志》载:“敦,大也;煌,盛也。故以名之。”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所以《元和郡县图志》云:“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这就是说,敦煌郡(县)是开拓通往西域的咽喉之门。

玉门关遗址

其实玉门关、阳关也是汉武帝这个时期设立的。汉武帝是一个文武兼备的皇帝,为打通丝绸之路,他智慧地采取了外交与军事两手并用的策略,一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沟通;另一方面进行一系列军事打击,扫清河西走廊上的重重障碍。出于守护河西走廊和联结西域的考虑,汉武帝还在敦煌城之西北构建了玉门关,即丝绸之路的北道;在西南构建了阳关,即丝绸之路的南道,两关同为通往西域的门户,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交流欧亚经济文化的通道。阳关之名大气而富有战略意境,寓“丝绸之路是阳光大道,东西皆通”之意。玉门关寓“西域特别是和田等地输入的美玉皆取道此关”之意,也就是说,玉门关既是屯兵防守之关,也是东西方贸易之关。汉武帝元狩二年,玉门关内外形势稳定,为加强行政管辖,减少屯军,遂“罢玉门关屯戍,徙其民于此,因以名县”。设县罢关,说明了汉王朝与西域和谐相处,丝绸之路特别是河西走廊已成为东西方的太平通道。对此,历史会永远铭记。

十三 名兴于“汉”

“汉”是一个令人敬重的字,长江最大的支流叫汉水,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叫汉族,世界上第一个打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的是汉朝。现今,以“汉”为政区地名的并不多,但每个拥有“汉”字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汉江是冠“汉”地名的主要源头。如今,以“汉”冠名的政区只有10个,其中7个是源于汉江。汉中市,因地处汉江中游而得名。也有说“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就是说,汉中地处汉水与汉山中间,故名。汉中之称始于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设的汉中郡。武汉的汉阳区,“(隋)大业二年改江津县为汉阳县,以在汉水之北,居嶂山之阳为名”。明朝时汉江改道,故今汉阳区实际地处汉水之阴(南)。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有出现,陕西汉阴县,清嘉庆《汉阴厅志》载:“旧治在石泉界,汉江之南。皇佑四年没于水。绍兴初徙治新店,即今治也。”就是说,古汉阴毁于汉水,新汉阴在汉江之北。汉阳变汉阴,汉阴变汉阳,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水文变化形成的,但地名不能完全听命水文之变,因此仍坚守原名不改。武汉的江汉区,因江水(长江)与汉水在境内交汇而得名。汉南区,因地处原汉阳县之南而得名。安康汉滨区、孝感汉川市均以汉江流经境内而得名,不过汉川原名义川,到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为避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为汉川县。

汉朝也是冠“汉”地名的重要来源。汉中市汉台区,《舆地广记》载:“有韩信台(亦称汉台),即汉高祖置坛,设九宾之礼,拜信为大将。”就是说,刘邦为实现建立汉朝大业的宏图,专门修筑汉台(坛),以隆重之礼拜韩信为大将,以此表示对韩信的重视和信任,也昭示天下:“欢迎有识之士聚吾麾下。”常德市汉寿区,“东汉阳嘉三年为汉寿县”,《后汉书·郡国志》曰:“汉寿故索,阳嘉三年改名。”就是说,新改的汉寿之名,寓“汉王朝长寿不衰”之意。

四川汉源县,以地处汉川水之源而得名,此汉川水非汉水(汉江)也,从发源地到流经地都有别于汉水,就像韩国也有汉江,首都原名汉城,然而它却非我汉江、汉城也。

十四 名随“晋”来

说到晋,不能不首先说到山西,山西简称晋。“相传帝尧始都于此,为古唐国,夏禹之初亦尝都焉,为大夏。”“周成王灭唐而封其弟太叔虞,太叔虞子燮以唐有晋水改号曰晋。”这就是说,西周时晋就是一个诸侯国,号源于晋水。古语曰:“臣之升进,故谓之晋”,“晋,进也”。由于“晋”意美好,之后便有几个朝代以“晋”为国号,如司马炎代魏称帝,建西晋;司马睿即位建康,建东晋;石敬瑭灭后唐称帝,建后晋。

晋地多晋名,山西有三个政区以“晋”冠名。晋中市,以地处山西省(晋地)中部,1958年始以晋中之称设专区。太原晋源区,寓意有三:一曰“晋阳文化发源于此”;一曰古晋水“源出于太原西南悬甕山”;一曰此地原为古晋国地,即“源自晋国也”。晋城市,春秋时为晋国地,战国时被其大夫韩、赵、魏三家所分而亡,后封晋国废君于此,故曰晋城。

河北晋州市,以古晋国得名。《大明一统名胜志》载:“自晋伐鲜虞围鼓,其君乌鞮卒归于晋,乃知兹地属晋已久,州名盖取诸此。”意思是说,春秋时此地先后为鲜虞国、鼓国,后为晋国地,因而成吉思汗十年在此设晋州。当然,历史上晋州不止这一个地方,南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在今安徽安庆市设过晋州,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在今山西临汾亦设过晋州。

昆明晋宁区,以古晋宁州得名。《郡县释名》载:“晋隆安初置晋宁州,州为晋所宁也。”意思是说,东晋时设晋宁州,取“晋朝安宁”之意。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为晋宁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晋宁州。

福建晋江市,以境内晋江得名。《大清一统志》载:“旧志:晋江之名以晋南渡时衣冠避此者多沿江而居,故名。”这就是说,西晋时,大批北方的士族为避战乱而迁移至此,由于他们多沿江而居,故以晋江为名。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在此设晋安郡,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为晋江县。福州晋安区之称有二说:一曰以境内晋安河、晋安桥得名;一曰以古晋安郡得名。《太平寰宇记》载:“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士者,因立晋安郡。”意思是说,从北方来的这些士族多集中在此地,以求安全和相互照应,故设晋安郡。


标签: 汉武帝河西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