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以诗礼发冢(zhǒng)。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
儒生,也称为如是儒士、儒客,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一般来说都是通晓儒家经典的人。
儒生这个名称呢,在史书的记述中是非常多提到的。从秦朝开始就很普及了,非常流行。过去如果不熟读儒家的四书五经,不要说考取进士,考取秀才都很难。也就是说,功名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望尘莫及。所以,一般也把科举之人称为儒生。
当然也有一些通晓儒家经典思想体系的人,并没有去考取功名,这也非常多。也许他们并不是真正地喜欢在政治中发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知识,但是不妨碍他们是以儒家的思想、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也就是说,这部分人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很能自律,也是人中之典范。
在庄子的这个故事中,引用的是儒者、儒生,但是有一个灰色故事、黑色幽默。他说儒生是用诗(诗经)礼仪来盗墓。发,就是挖掘;冢,指的是坟墓。
庄子第一句话就让人觉得很难理解,庄子怎么这么说呢,居然嘲笑儒家的知识分子做强盗、做盗墓贼吗?而且不像盗墓贼用铁锹或者是粗鲁工具,而是用诗书礼仪,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继续往下看——
庄子说:“这两个儒生呢,其中年纪比较大的那个儒生,在坟墓的上面对下面说话,大声说:‘天快亮了,你下面办得怎么样啊?’”
什么意思?大儒生在坟墓的上面催促下面的小儒生:“办得怎么样?天快亮了。”半夜……
【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bēi)。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只听到下面的小儒生回复上面的大儒生:“再等一下,再等一下,不要着急哦。衣服还没打开呢,还有没有解开,他的嘴巴含着一个珍珠。”
接着,这小儒生还吟诗呢,他对上面的大儒生说:“《诗经》这样说道:‘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诗经说:一望无际的青青麦田,长在陵墓的山坡上,多么美丽呀。这个人呐,这么好的珍珠生前不布施出去,却把他带进坟墓,陪自己死啊。”
小儒生在下面还引经据典地说着诗歌,嘲笑这个死去的人——生前不布施,把宝珠带到坟墓里,还不舍得把嘴巴张开,真够吝啬的。
小儒生在感叹呢,结果听到大儒生在上面下命令呢。
【“接其鬓(bìn),压其顪(huì),而以金锥控其颐,徐别其颊(jiá),无伤口中珠!”】
“抓紧他的臂膀,按住他的下巴,把下巴按紧啦,你赶紧用铁锤敲他的脸颊。注意哦,撬开他的两颊时,一定小心翼翼的,不要把口中的珍珠损伤到哦。”
哎,这老儒生呐,对珍珠可真体贴呀,可是对于死去的人却是这样无礼呀。
这个故事,庄子讲的说是黑幽默嘛,但也极为讽刺。这种事情,从故事来听我们觉得不可能,也觉得太荒唐了。但是有多少人穿着仁义道德的外衣,却做着伤害别人的勾当呢?不知道,不知道呀!
附:故事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fù)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