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庄子·杂篇·外物》去除表面谦虚

佚名 61

老莱子,有的说把他认为是老聃。但是在庄子这个系列中,很多地方都直接提到老聃。这个地方提得很明确,就是老莱子,可以说应该是跟老聃同个时代不同人。他也是楚国人,跟老子一样也是宣扬道家思想,他更比老子突出的一点是会著书立说,还有收学生,在这一点上面跟孔子倒是挺相似的,他可以说是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发起人。

老莱子是一个名人,也说他是一个孝子。据说他七十岁了(七十几岁了),他的父母亲也已经九十了,双亲都在。老莱子是大孝子,为了让自己的父母亲高兴,还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也一边唱歌、一边跳舞,逗得父母乐呵呵的,非常开心。结果他为父母端上浆(就喝的浆),不小心跌跤,他又害怕自己父母亲看了难过(看到自己跌倒了难过),故意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又学小孩在地上打滚,瞒过父母亲,以为他是故意地逗他们开心,这是中国孝顺的一个典型。

老莱子与孔子其实是认识的,在这个故事中也提到其实老莱子与孔子相比之下还是比较熟悉,因为他一下子就知道经过的人是孔子。而这个相遇的时间点,老莱子也已经七十几岁了,孔子也六十六了。孔子此时刚刚经历了陈蔡被困,算是孔子的落魄时期。而老莱子呢,此时也是一个典型,依然是不为官禄、为人所制,长期隐居在山林之中。跟孔子不一样,老莱子并没有热衷于宣扬他的政治理念和道家思想。

好,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lǚ)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jīn)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

老莱子的弟子出去砍柴,回来路上遇到孔丘。回来之后,就把遇到孔丘的事情禀告自己的老师老莱子:“学生我在那个地方砍柴的时候看到一个人,这个人上身比较长,他的下身比较短,背有点弯,他的耳朵紧贴着脑后。但是仔细看他,他的目光非常的大气,好像一眼就看透四海。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什么人?”

老莱子的学生虽然出去砍柴,但是并不是不识人、不识货。看到一个人外表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一看眼光不得了,这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呐,看来有料啊!赶忙就请教老师,想知道老师老莱子知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老莱子一听,当然就知道了,说:“你说的这个人啊,就是孔丘啊,把他请过来吧。”

孔丘被这个学生请到老莱子的家,也就是老莱子跟前。老莱子直接就对孔丘说:“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

哦,这好直接啊,直接说:“孔丘啊,你这不是天天都在宣扬你的仁、智、礼、义、信,你要怎么做君子吗?把你那一些刻意表现出来的谦卑、矜持、自命不凡都去掉吧,把你那些直接体现在容貌上的机智,也都消殆干净吧,这样你就可以成为君子了。”

老莱子说话很直接,证明他跟孔丘之间是相当的熟悉,而且一语就道破了孔丘在形式上与道相违的地方。孔丘是有智慧、有本事,但是不够柔化,不够化开,还是有所表现。别人一看,就觉得有点“作”,有那么一点装的。为什么呢?一眼就看出来嘛,外表上还有,没有外化于行。

老莱子可是得道人,所以他也直言不讳地提醒孔丘了。

【仲尼揖而退,蹙(cù)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

孔丘直接作揖,很客气地、也很有礼貌退下了。

“蹙然改容而问曰”,可是又突然像想到什么,脸色有点改变,就问老莱子:“‘业可得近乎?’嗯,照您这么说,我的道业还可以进步吗?还能增进吗?”

其实也是在另一个角度问:“是不是我在推行我的思想、政见、教理教义的时候有问题呀?是不是我目前从事的、我追求的,世人还不接受啊?我还得提升啊?”

【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ào)万世之患,抑固窭(jù)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前面老莱子已经讲得很直接了,已经说要去掉你那些表面的谦虚、矜持,其实就是指他的傲慢。又说你的外表上,你的行为上,还是有你有智慧的样子的。其实还是在说他不谦虚,不够真正的无我,并非真正的无相。

无相才是大道之本啊,与道合一的人是无为而无不为,它是在相离相的。但孔子说是也修道,但是一进世俗,在世间事业呢,就经常会“浑”。

老莱子提醒了,老莱子这么说,孔子本来以为明白了,感恩呢,作揖要退下,又觉得不对,再问。

老莱子继续说,这下子更不客气了,直接批评:“你呀,不能忍一世的伤害,但是却忽略了这就会给后世带来更大的祸害。是啊,你看起来是挺慈爱的,你讲的是仁义,可你只是忍受不了你现在眼前看到的百姓过得好不好而已。你这慈悲很小呀,你这仁爱呢,只是表皮的,不到本啊。你的学说,你的思想,要利益到后世万世万代,你不要只是不忍于眼前这么一点仁、这么一些仁爱。受这么一点伤害你就受不了,你要做的是千秋大业啊。所以仁要把根本做实,你这“仁”是要“仁”到核心,不要“仁”表皮,不要只爱你现在的。你的学说要从“根本”教起,要改变的是百姓的根本,而不只是现在这一世。不要看到现在的百姓受苦你就受不了,觉得你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改变的是千秋万代的“仁”的思想。而这是要有根的,这个根啊,要扎得深,要有真正的慈悲、仁义。”

好了,这下子就对他个人说了,说为什么孔子只是表层的仁爱、仁义,慈悲不到根本处呢。

老莱子说:“孔子,你是固执呀,你看你的心胸还是很小,还是不够正,孤陋寡闻的,比较闭守,才智不够啊。你这种布施恩惠,只是为了讨取局部的欢心,不管是百姓的欢心,还是君王的欢心,你觉得这样的恩德就很好了吗?就了不起了吗?你不知道这样是会带给自己和其他人终身的耻辱吗?没教根本,如果只是表面的教授,那百姓更会陷在表面当中,他会以为表面的这些学习啊、这些恩惠啊、这些得到啊,就已经很好了,这无意当中是在助长他们的自私心啊、贪婪呐。表面上是让他们开心了,但是凡是没有根本的东西、没有根本的教育,根本性不解决,得到表面,很快就物极必反了,滋长的是贪心。不正的因,结不出正的果。你知道这样做,最终都会引起百姓相互之间追求名利,他们还会聚集,相互地拉拢来隐藏他们不好的地方,他们要用美誉来隐藏自己的不善之处。”

老莱子这句话,最重要讲到的就是——你天天在提倡仁义、仁爱,大家也知道这个仁义仁爱好,于是大家都说都学。但是浮在表面,那就变成大家只做这个,那那些不好的反而不去改,又怕人家知道,只说好的,不说坏的,不去反省自己,不从根本上去教育,也不修正自己。那这样大家为了追求这种好的、讨人欢喜的、顺耳的、仗义的,反而把那些不好的,反而把那些会伤害的隐藏起来了,更怕人家知道。因为会丢人,因为会丢好处,会失去利益,这就不是正面的教育。教育的话有两面,正的也要教,但是负面的也要教,怎么教?预防、整治。萝卜和大棒是不能偏一面的,有时候大棒要多一点,要重一些;有时候萝卜、糖果也要给一点。这就是教育的两杆称,要平衡。

老莱子举了例子:“你看你,在你的教育当中,你的学术、学说,总是在倡导要学明君,比如说尧;你又会去批评,会去说桀的暴是不对。你整天只是这样一味地鼓励,但是却没有把根本的地方讲出来。与其这样,那还不如自我反省,把眼睛、把嘴巴、把耳朵闭上,好好地闭门思过,不要再去看重这些好的、不好的、善的、恶的。”

“守真心,你让人学会守真心。教育百姓不管是遇到伤害还是赞誉,守的先是真心。如果他们整天都是妄心造作,到处乱动,那他只会去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啊。不知道怎么动才是对的,那最终都是伤害,都是邪的呀。你知道吗?”

“‘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那些真正的圣人,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踌躇满志,有计有划,不紧不慢,安然自守,伺机而动。机会来了,都是当仁不让,所以他们才能每每都成功啊。”这句话也是很注意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清醒的地方。不是不动,“不动”是为了踌躇满志做计划,等时机。把准备做好了,要动的时候,时机一到就动,当仁不让地动,这样才会真正的成功。

老莱子最后又点出:“孔子你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啊,总是受挫?就是你计划不足。不成功,越不成功越要做;再做,再不成功。你呢,又感觉总是自己有问题,对人表面谦恭,可你没找到真正的原因啊。这不是也给别人造成一个错误的例子吗,人家也会看也会学啊。所以,这都是因为你固执、矜持,不懂得真正谦虚引来的结果呀。”

故事原文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lǚ)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jīn)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cù)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ào)万世之患,抑固窭(jù)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庄子·杂篇·外物》


标签: 庄子去除表面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