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庄子·杂篇·庚桑楚》 至仁无亲(平等)

佚名 19

这个小章节依然是选自《庄子》的杂篇《庚桑楚》。

【蹍(niǎn)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ào),兄则以妪(yǔ),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我们先把意思了解一下。

庄子说:“如果在走路的时候踩到集市上不认识的人,我们就会道歉,会赶紧表示对不起,请求别人的宽容。在道歉的时候,会用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歉意、失礼之处,免得对方生气。”

这个情形在现在也还是存在的,不过我们也看到现在有时市面上有很多人碰到别人还蛮不讲理,这个就是世风败下,跟庄子所说的这种情形相悖了。

好,我们继续看庄子怎么说道——

他说:“踩到陌生的人呢,正常人们会赶紧表达歉意,自己会觉得失礼、不好意思,其实也是表达了对别人的干扰致以道歉,也有保护自己的原因,或者说潜在的诉求。如果是兄弟之间,比如哥哥踩到弟弟的脚,哥哥就可能不会像踩到外人或者陌生人那样紧张不安,可能也会表示安慰,但是并不会很紧张、很过于急促,正常兄弟之间也会表示一下歉意、关心。”

庄子接下来说:“如果是‘大亲(指的是父母长辈)’踩到自己子女的脚,或者是子女不小心踩到父母的脚,可能就连道歉这种礼貌也觉得不用,也不紧张。因为至亲,觉得这种礼仪也不需要太讲究,不是很介意。”

庄子的意思不是说踩到父母的脚,或者踩到子女的脚觉得没什么,而是因为太亲密了,觉得对方也不会放在心上,知道对方并非故意,在情感上不当一回事。

庄子说:“‘至礼有不人’,这最好最上的礼仪呀,就是无分别,不会把别人和自己进行区分。”

这个意思就是不分亲疏,视人如己。也就是能像对自己一样去对待其他人,这就叫“至礼有不人”。不会关注人的外在形象而是心,其实就是“礼”。

“能够‘至义不物’。忠义到了极点呢,最好的道义是不分物、我,也就是我与外物同样处于不分别,不分彼此,这就是‘至义’,最上的道义。因为不分别,也就没有相互的为难、强求,各得其安。”

“‘至知’”,就是最上的智慧,智慧到了顶级。‘不谋’,指的是不需要刻意地谋略。最高的智慧呢,就是无需刻意谋略,从而顺其自然,本然天成。”

“‘至仁无亲’。‘仁’就是爱,就是慈悲。至上的仁爱啊,就是对所有的人,能把天下人都视为子民、亲人。”

这边庄子的思想,认为至仁、至上的仁爱就是要普及一切,普及一切人,不要分亲疏,能够平等地对待。

“‘至信’指的是信到了极点,无上诚信,或者是信任无极,就是不再需要用什么东西、贵重的物品作为凭证、信物。”

这一段很短,但是义理非常的深,涉及到了礼仪,也涉及到慈爱,无上智慧,极度的信任。

《论语》中有“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个讲的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贵仁”,他这个“仁”,在自己的思想中是主要的根基,也是儒家的精髓思想。他在推行“仁”这条道路上,把行“仁”作为人生的意义、价值所在。

“仁德”是人格中最为重要的特征,而所有能推己及人的,一定是利益于他人,不伤害于自己,当然更是爱自己为基础。

而佛家同样也是发菩提心,行持菩萨道,都是要把慈悲喜舍普及于一切众生,平等无分别。可以说,至高的文化到了顶点的时候,其实都是同样的,也就是来源是一致,那就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莫非己也”,都是自己,那自然就能平等对待。

所以说当我们在学经典的时候,不要停留于现在的思维意识,而是真正地打开心扉,真正能吸纳圣人智慧,从而验证自己的生命的多姿多彩,以及生命的深度、宽度、高度与厚重。

故事原文

蹍(niǎn)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ào),兄则以妪(yǔ),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庄子·杂篇·庚桑楚》


标签: 庄子至仁无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