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发生端午节的7个小故事,一定记得要把节日快乐,改成端午安康!

佚名 83

之一:曹娥救父投江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有很多,其中最感人的莫过于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故事。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其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后投江而亡,五天之后,已经身亡的的草娥从江中抱出了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因为曹娥投江的时间是五月初五,正好是端午节,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而当时极为尊崇孝道的社会,便以端午节来纪念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是有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

(附:王羲之曹娥碑高清书法图)

之二:屈原投江

说起端午节传说故事,一定少了屈原投江的故事,毕竟自古就有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因力主联齐抗秦而遭馋去职流放,在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后,屈原于五月五日端午节,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死明志。传说屈原投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太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于是便发展成为了粽子。

之三:"涛神"伍子胥

涛神"伍子胥是非常经典的端午节传说故事,源自古代民间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伍子胥当时所在的吴国与越国打仗,士气高昂,百战百胜,打得越国作鸟兽散。当时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对吴王夫差说,你现在不干掉越国,就是养虎为患啊。恰逢此时越国大肆行贿,当时吴国还没有设纪委书记,吴王受贿之后,赐了伍子胥一把宝剑,伍子胥对邻居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吴王闻言大怒,令取伍子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两年后,越国攻打吴国,在八月十八那天,潮水汹涌,江面上鼓乐大作,老百姓看到伍子胥身披战袍,立在潮头,身边还站着4员大将,眼看着吴国兵败覆灭。老百姓都说这是天帝怜伍子胥竭尽忠心却被冤死,便封他为钱塘江涛神。于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便在端午这一天以龙舟竞渡来迎接涛神早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里,一般认为端午节是几年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的。

之四:勾践操练水军

传说伍子胥被杀,勾践战败被俘后,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负重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成立水师,开始操练。数年后,终于一举消灭吴国。据说龙舟竞渡活动就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并打败吴国的历史。勾践操练水军的故事,也是关于端午节比较经典的传说故事,后人为彰显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之五:纪念介子推

纪念介子推,是关于端午节门前插柳而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传说。相传晋文公重耳复国,做了国君,封赏大典上,原来跟随重耳逃难的人都加官进爵,连投降归附的那些旧臣也都有了官职,却独独少了介子推。介子推既不居功,又不愿领赏,一声不响地背着老母亲,跑到了棉山隐居了下来。后来重耳得知此事,悔之莫及,亲自到棉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山。谁知火烧了3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母子二人活活烧死。晋文公懊悔不已,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下,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山,并为他建立祠庙,于每年的五月五日祭祀他。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在房檐上插上杨柳。

之六:白娘子现原形

端午节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的故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传说在端午节那天,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为了救活许仙,白娘子不顾自己怀孕,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最后许仙被救活,知道白娘子真心爱自己,夫妻更加恩爱了。

之七:走黄巢

走黄巢,是关于陆河端午节起源插艾草的一个故事传说。相传在黄巢起义期间的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听说黄巢的军队马上就要打过来了,大家纷纷背井离乡忙于逃命。在逃难的路上,一位妇女恰巧遇到了黄巢,当时她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里拉着一个较小的孩子,黄巢见这位妇女的行为不合常理,便问她为何如此。这位妇女回答说:“背着的是我的侄儿,拉着的是我的儿子,一旦黄巢追来,我就放弃自己的孩子,背着侄儿快速逃走。侄儿的父亲已经过世了,如果这个孩子被杀了,那么他家就绝后了。而我的儿子若被杀了,我还年轻可以再生。”黄巢被她这种崇高的德行所感动,于是对她说:“我就是黄巢,你不用怕,更不用逃,回去在自家的门楣上插上艾,我的军队就不会杀你们。”这位妇女回去照这样做。消息一传开,左邻右舍纷纷效仿。起义军来到这个村子看见家家户户的门楣都插上艾,认为他们都是好人,便没有杀他们。从那时起,当地的人们每年都把“五月初五”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以示纪念“走黄巢”,并且在门楣上插上艾,用以保全全家平安。

看了这些故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伙伴们不能互祝“端午快乐”,而要说“端午安康”。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在历史上的今天有多少名族英雄和先烈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我们只能带的敬仰目光和无限的感慨用心去解读这个日子,读故事,了解历史,也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附:

曹娥碑又称《孝女曹娥碑》,元嘉元年立,明人传为王羲之书。小楷,二十七行。此帖结字扁平,用笔多不藏锋,有隶书笔意。其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应为唐以前人所书。 明 文徵明:古雅纯质,不失右军笔意。清 包世臣:《曹娥碑》俊朗殊甚,而结字序画渐开后人匀称门户,当是右军誓墓后代笔人所为,或出羊侍中,而后人以为王体,误收右军帖中耳。清 朱和羹:分行布白,为入手要诀。元人所谓《黄庭》有六分九宫,《曹娥》有四分九宫是也。 此碑自明以来多摹刻于各汇帖中,题为王羲之作。历史上或认为此乃晋人书,但不一定是王羲之。这幅书法的作者暂置不论,其书学价值则是客观存在的。宋高宗认为它“纤劲清丽”,有晋人风韵,“非晋人不能如此”。文徵明则从中悟其“古雅纯质,不失右军笔意”。赵子昂、虞伯生推崇为“正书第一”。这些著名书家确实从绢素墨迹中体会出一种楷书法则上、书风气韵上的高妙处,而这些又与唐宋以后书家的楷书不相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