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小学语文统编本三年级童话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策略及案例分析拟人体童话形象特征举例

小编 0

摘要:小学语文统编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的童话风格特征典型,单元整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童话风格,满足尝试编写童话的单元要求。本文提出了小学语文统编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三项策略:以语文教学为灵魂、以童话风格共性为骨架、以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为质感、以戏剧剧本表演为补充。并基于此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童话教学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童话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整合

童话是虚构的故事,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用幻想来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童话以其奇幻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成为儿童文学中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在小学中低年级,许多童话被编入语文教材。由于这一体裁的独特趣味性,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典型的例子是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这是一个童话单元,选取了《去年的树》《那一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主题不同但文体特征典型的课文,练习的主题是“我来写一个童话”。这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并尝试自己写童话。想象力丰富是童话的特点,学生要想学会写童话,就必须了解童话的文体共性。在此基础上,童话单元可以尝试以童话的文体共性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单元整合教学。

本文就运用“教育戏剧”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策略并进行教学设计论证。

1.小学童话单元教学设计的整合策略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了以童话文本的共同特点为骨架、以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为织体、以戏剧剧本的表演为补充三项策略。

1.基于童话的共同特点

以童话的共同特征为框架,是指以儿童文学理论为基础,提炼出童话区别于其他体裁的独特学习点,构建整个单元教学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童话最重要的特征、童话的形象类型、童话的表现方式、童话的结构特点、童话的本质精神。单元综合教学设计将以此为局部框架,提取单元中多个童话的共同要素进行教学,并结合童话写作、童话表演,构成童话单元教学的完整框架。

首先,学生要明白什么是童话,明白童话的总体特点是幻想性。童话中的人物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虚构形象,描述的环境是人间不存在的虚幻境界,描述的各类情节也是虚构的、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本课的教学还应结合课文内容,找出并分析《去年的树》、《一定很好》、《在牛的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中的幻想情节,并加以解释。

第二是童话形象,主要包括拟人化的童话形象、普通人类童话形象、超人童话形象三类。结合文中出现的人物,加入小朋友熟悉的童话人物,如灰姑娘、仙女教母等,让学生认识、区分三类形象。同时选取文中出现的典型人物进行角色分析,理解文意。其余文中人物可以留作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

然后是童话中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拟人、夸张、倒装、象征等。结合学习阶段和课文,本单元需要学习拟人、夸张两种手法,让学生体会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是童话的结构特点。重复是童话最基本的结构特点。通常重复的情节一再出现,曲折离奇。这些曲折不断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教材中选取的四篇文章都具有重复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学习,体会其中的乐趣。

最后,童话的本质。童话的本质是对最美好、最美的世界的期盼。因此,童话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让学生感受到乐观、温暖和爱。本单元的《去年的树》和《在牛肚子里旅行》的主题是友谊,《那一定很好》是关于奉献,《一块奶酪》是关于纪律。它们都符合童话的本质,可以结合起来学习,温暖学生的心灵。

2.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作为结构

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语用环节,结合写生,以读促写。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尝试自己编童话,写童话。单元实践课的主题是“我会编童话”,童话课件和写作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生正值三年级上学期,正从第一学期的写作阶段过渡到第二学期的实践阶段。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创作出一篇生动有趣、个性鲜明的童话故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基于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将童话创作的各种元素融入到每节课中,让学生在每节课中尝试完成一部分,最后将其归纳成一篇原创童话并修改成型。

根据上节提到的童话的几个学习要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总体思路是:童话的主要特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用天马行空的方式写一篇篇章;童话的形象类型——设计童话人物形象,童话的结构特点——设计童话的情节,童话的表现方法——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使童话更加有趣,童话的本质精神——为童话选择一个合适的题材。然后开设专题课,让学生对童话进行整合、修改、调整,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

3. 以戏剧表演为辅

以戏剧表演为辅,是指在童话教学过程中,适当设置学生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环节,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戏剧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天生就有表演的天赋,同时童话中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设置,非常适合表演。因此,适当将表演融入童话教学是合理的。

首先,在童话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角色扮演环节。例如,在教授童话角色时,可以让学生扮演童话中的人物,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其次,在学生完成童话创作后,可以专门开设一节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表演自己的童话。学生表演自己的作品,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童话的理解,还能保持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通过乐观积极的故事来净化心灵、获得成长。

二、小学童话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实例及分析

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约为一至两周。本单元整合了四篇课文,根据以上策略设计了七门课程,分别为:“这是一个童话”:着重学习童话的概念和主要特征;“神奇的童话形象”:着重学习童话的形象类型;“故事就这样发生了”:着重学习童话的结构特点;“让魔法更神奇的秘密”:着重学习童话的表现手法;“原来如此”:着重学习童话的本质精神;“我的童话”:学生创作童话;“童话分享”:讲故事、表演故事,大约需要一周半的时间。以下是对最能体现上述策略的教学设计实例的分析。

1.《这是一个童话》设计实例及分析

1.教学目标

(1)学生能区分童话与其他文学体裁。

(2)学生能够理解幻想是童话的最大特点。

(3)学生能区分童话故事中的幻想与现实。

2.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程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童话”二字,问:“你喜欢童话吗?”(请学生随意说)你的理由是什么?(请两位学生简短回答)老师知道今天你们每人都带来了一个童话,要不要大家一起知道?现在请几位学生说出自己带来的童话名字。认真听,立即判断学生讲的是否是童话。(老师会根据时间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程)

(2)体验童话故事的特点

1)请思考一下展示的三本书(《昆虫生活》、《牛胃之旅》、《》)哪一本是童话故事,并在作业纸上写出你的理由。

2)请几位同学上来讲述你为大家准备的童话故事,其他同学则思考这些童话故事有哪些共同点,尽量用具体例子来说明,并写在作业纸上。(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有各种魔法,故事里讲的都不是真实的……)

3)要明确——童话故事充满了想象力,我们把这种想象力称为幻想——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为想象形象,所描绘的环境是人间不存在的虚幻境界,所叙述的各种情节也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虚构故事。

(设计意图:本部分主要学习童话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童话并不是完全不了解,我们先唤醒学生理解童话的直接体验,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体验奇幻的魅力

请想象一下,现在,假设你在路边捡到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很不平凡,有魔力。它有什么样的魔力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完成以下关于这块魔石的说明。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到童话的特点和魅力。)

(4)转让

请你想想,现在你有了魔法石,你和魔法石会发生什么?你会用它做什么?请把它写在课后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语用训练,让学生对童话创作有初步的认识。)

3. 分析

这是童话单元的第一课,首先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是童话,童话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从小就接触过童话,从感性的角度知道童话是什么。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对这个感性概念进行加工。教学的后半部分融入了创作过程。作为童话单元的重要作用,第一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由于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时间限制,本课不安排表演环节。

2.《让魔术更神奇的秘密》设计实例及分析

1.教学目标

(1)学生能描述童话故事表达的基本手法。

拟人体童话形象特征举例_童话人体形象特点_超人体童话形象

(2)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童话人物。

(3)学生可以尝试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构建情境、设置情节。

2.教学过程及分析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程

同学们,我们二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童话故事,名字叫《蜘蛛开商店》。你们觉得这个童话故事神奇吗?神奇的是什么?(请几位同学说蜘蛛能开商店,能编织各种各样的东西)同学们记得很清楚,好像比书上写的还要神奇。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让童话故事神奇的秘密吧?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引出新课。)

(2)阅读文章,探究“拟人化”

1)请阅读下面两段关于蟋蟀的文章:

片段一: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绿头,一只叫红头。它们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一天,吃完早饭,绿头对红头说:“我们玩捉迷藏吧!”

“我先躲起来,你来找。”红头发说道。

“好啦!”青头说道,转身闭上了眼睛。

红发男子环顾四周,然后悄悄地躲在草堆里,保持沉默。

“红发,你躲起来了吗?”绿发大声问道。

红头发的什么也不说,只露出两只眼睛偷偷地看着,心里想:我要是答应了,绿头发的一定会知道的。

片段2:蟋蟀生活在洞穴中,经常在地面、砖石下、土坑里、草丛中活动。它们在夜间活动。它们是杂食性的,吃各种农作物、幼苗、蔬菜和水果。蟋蟀的一些行为可以通过特定的外界刺激来诱导。

想想看哪个片段是我们生活中的蟋蟀?(片段2)解释为什么片段1中的蟋蟀不是我们生活中的蟋蟀?(蟋蟀不会说话,蟋蟀不一定会交朋友,蟋蟀也不会玩捉迷藏。)

2)在黑板上写上“拟人”。请学生在《新华词典》中查找“拟人”的含义。(类比、模仿)解释拟人的定义,把原本不是人的事物写成人,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情感、经历等。

(设计意图:透过文本体会“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三)小组讨论,加深对“拟人化”的理解

1)请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看过的童话故事中哪些部分使用了“拟人”手法,或者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中有哪些“拟人”的创作。先小组讨论,讨论大家认为最精彩的部分,然后讲给全班听。

2)讨论:在童话故事中可以使用拟人化手法,让兔子战胜狮子,最后让兔子吃掉狮子,这样可以吗?

要明确:使用拟人手法时,不仅要考虑拟人化对象的原有特征,还要考虑对象与人、对象与对象之间原有的关系。我们可以写兔子和狮子斗智斗勇,但绝不能违背狮子和兔子之间的自然关系,让兔子吃掉狮子。

(设计意图:明确“拟人化”手法运用的限制和禁区,树立规则感。)

(4)阅读文章,探究“夸张”

1)请阅读下面两段文章,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片段一:现在人们已经看得出来这是一朵真正的郁金香,但在花蕊中央,绿色的花蕊上,坐着一位娇小玲珑的姑娘,白皙娇嫩,娇艳欲滴,身长还不到拇指的一半,所以人们叫她拇指姑娘。

拇指姑娘的摇篮是一个美丽闪亮的核桃壳,她的靠垫是蓝色紫罗兰花瓣,她的被子是玫瑰花瓣。这就是她晚上睡觉的地方。——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拇指姑娘》

片段二:西格一共吃了72头牛,100头主牛,6头大象,1200颗鸡蛋,3万只公鸡。他的绿胡子上沾满了油,油滴到玫瑰公主的脚上,弄得他的右脚油光满面,像蒸熟的火腿一样。——张天翼《大林与小林》

想想看,在我们的现实中什么不存在,为什么存在?(不可能用核桃当摇篮,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小的人;不可能吃那么多,因为我们吃不了那么多)

2)明确:拇指姑娘不可能这么小。在童话故事中,她就是那么小。她不可能吃掉那么多方块。在故事中,她确实这样吃。我们有意识地放大和强调我们想要写的事物的某些特征。这种写作风格称为夸张,这使整个童话故事变得非常有趣。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童话故事,了解“夸张”的手法。)

(5)激发想象力并运用夸张手法

1)现在,让我们在作业纸上练习一下。

2)翻开上节课写的故事,独立思考哪些部分可以夸张地修改,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把你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通过语用学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童话写作能力。)

3. 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童话的表现手法,选取最能体现“拟人”和“夸张”两种手法的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手法的内涵,即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又能深刻领悟童话独特的表现手法。最后,设计一个语用环节,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创作的童话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童话分享会”设计实例及分析

1.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以富有表现力和情感的方式向他人讲述童话故事。

(2)学生能根据标准来评判童话故事。

2.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程

请注意,今天的课堂不是教室,而是一个大故事舞台,你们就是今天的主角,请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充分展现童话的魅力。

(2)看视频,学讲故事

1)播放《鞠萍姐姐讲故事》节目中的短片《小老鼠吃大象》,让学生思考鞠萍姐姐讲故事时说话与平时有什么不同。(要明确:不要说得太快,否则别人听不清楚。还有,在讲对话时,要像在说话一样说话。)

2)让学生在座位上给小组讲故事,看看怎样讲故事才能让孩子们更喜欢。等每个人都讲完故事后,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两个故事,稍后再讲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学会讲故事,并尝试讲故事来提高口语沟通能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