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盘点了孩子们常读的经典故事,这八个让人细思极恐!

佚名 23
01

怎么越改编越离谱了?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经常给哥哥妹妹讲民间的很多传说,记得讲《牛郎织女》的时候,兄妹俩听完问了我一个问题:

妈妈牛郎是坏人吗?

这一问,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为什么这么说呢?

哥哥说:偷看女生洗澡,还把衣服偷走了不让人家回家,这就是坏人的表现啊!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的时候,兄妹俩对灰姑娘这个故事的质疑“妈妈,过了晚上12点,一切都会变回原样,为什么只有灰姑娘的水晶鞋不变?”

看来多年前给孩子们种下的那棵名为“质疑”的树越长越大了,这肯定是好事啊!

所以我没有反驳他,而是说:你能发现这一点,妈妈为你骄傲。

事情还没完。因为我印象里的版本,衣服是老黄牛为了报答牛郎去偷的,不知道哥哥是在哪看,总感觉跟我看的不大一样。

我翻阅了很多资料,才发现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东汉末年,而且最初的版本没有偷窥这样的情节,内容也很简单:

牛郎和织女都是天神,结婚也是天帝牵线,不过,织女结婚后忙着谈恋爱不织布,天帝一生气就用银河把他们分开。

清末民初一些戏班为了吸引眼球,故意添加低俗桥段。新版本的《天河配》中,也特意添加了偷窥和偷衣服的剧情,于是好好的一个神话,被改编得在犯罪的边缘疯狂蹦迪

语文书上的版本就和这个比较接近,其实,不仅仅是哥哥一个人对此有质疑,很多学生听到这个桥段反应都很大

“织女就是被绑到山里的女性。王母娘娘就是拯救织女的警察”。

“牛郎是人贩子、小偷”。

从王母娘娘的视角看,就是女儿出门玩一趟,被拐到大山给人家生孩子。

小时候看到这个故事,老师下的定义是“凄美的神话爱情故事”,那时候总觉得有点不太对劲,但又不知道哪里不对当年的质疑,被现在的孩子们大胆表达了出来,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可能有人要反驳我了,你这样说不对,牛郎被哥哥嫂嫂虐待,吃不饱穿不暖只有老黄牛对他好,他这么可怜和仙女在一起有什么不对。

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陷阱:

难道牛郎身世悲惨耍流氓就能被原谅?

让人家放弃当仙女,跟父母决裂,难道不自私?

感情不是怜悯,过得惨也不是困住别人的理由。

时代在变,故事可以变,我们解读的眼光当然也可以变。

其实不仅牛郎织女,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也有很多待商榷的地方,但因为流传太久了,反而让人失去了警惕。

比如《田螺姑娘》,不知道大家看的是哪个版本,我看的故事是:

一个单身汉捡到一只田螺,带回家养在水缸里。一连几天回到家,桌子都有热乎的饭菜。他悄悄躲在门外偷看,发现田螺变成了一个妙龄女子给他收拾家务做饭。

单身汉偷偷藏起田螺壳,请求田螺姑娘跟自己结婚,田螺答应了,两个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读出了这么几个意思,大家看我说得对不对:

男的喜欢田螺姑娘是因为她家务做得好,表白也是为了能被姑娘永远照顾。

为了让田螺姑娘留下把螺藏起来,这跟牛郎偷仙女衣服简直没什么区别。

可能很多人要说了,故事哪有你想那么复杂。

大家别忘了,这些故事是给孩子看的,幼年“阅读的大浪漫期”正是思想激荡的时候。

随便不经意看的一个故事一句话真的会记一辈子,然后在很年以后拿来当成行为准则。我能做的就是养成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有敢于质疑的勇气。

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孩子们:只要肯吃苦,多难的事都能成功。

妹妹却说,铁棒比绣花针值钱呀,能换好多针了,何必呢

我想了想,挺有道理。

然后又问:如果老婆婆想得到针,该怎么办呢?

哥哥和妹妹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往石头上砸呀,砸小了再磨会快很多。

直接买不行吗?

可以拿铁棒跟人换。

孩子们脑洞大开也启发了我,原来还能这么读故事呀。

《礼记·中庸》有言“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所有的故事,不能一股脑的只讲给孩子听,还得告诉他们这些故事想表达的是什么,有哪些漏洞,孩子提出来质疑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听听给孩子大胆表达的权利。

02

去掉童话滤镜,还剩下什么?

作家约翰尼·桑普说:孩子们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文学也应该如此。从女性的角度来看,经典作品重述版本将展示当女性处在叙事中心时,情况会发生何种变化。

当我们用女性视角把目光看向国外就会发现,即使是看似单纯童话故事,也处处充满性别偏见。

现在的孩子读《睡美人》完全不会被感动,反而觉得王子去亲吻一个失去意识的女人,是非常冒犯的行为。

孩子们的直觉是对的,因为《睡美人》也是改编来的,原来的版本足够暗黑:

公主陷入沉睡之后被打猎偶遇的国王奸污,公主在沉睡中生下孩子后醒了过来。

只不过这个版本后来被美化了,把奸污改成亲吻,把老年人改成帅小伙,共同点是公主都不知情,所以故事的内核其实没变:未经允许对女性实施伤害行为

童话故事对女性的戕害还有很多:

《聪明人》里,丈夫有权任意打骂妻子。

《没有手的姑娘》,父亲为了跟魔鬼交易不惜砍掉女儿的双手,女儿说“亲爱的父亲,随你怎么处置我,因为我是你的孩子”。

《蓝胡子》里,女人因为对情感不忠,被残忍杀害后挂墙上。

这些故事不就是变相告诉女孩,父亲有权利处置你,丈夫也有权利伤害你。

细思极恐。

我们不妨结合现实生活来看:

很多女性一再忍受家暴不离开,也有可能是小时候被童话故事影响了;

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丈夫因为妻子出轨举起屠刀,不少人拍手称赞。

事实上,童话故事对女性的驯化从来都有:

《糖果屋》中对孩子恶毒的是继母,父亲则是老好人一个;

《灰姑娘》里虐待灰姑娘的还是继母一家,父亲“爱莫能助”;

熟悉不?像不像当下社会,孩子没有被照顾好,大家第一反应是怪妈妈,却不觉得爸爸有什么错。

真不是我敏感。很多人觉得童话最早来源于格林兄弟,并非如此。事实上,童话最早是由女性书写,主人公也都是女性。

童话故事的目标读者并不是儿童,而是女孩。

十五岁的巴黎少女被父亲要求嫁给一个大她三十岁的赌鬼,为了摆脱这个男人,少女策划把他送进监狱,结果失败。

少女远走巴黎,十五年后,她回来买下属于自己的一栋小楼专心创作,把这些年的见闻写成了故事,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大胆、勇敢而热烈。她就是童话之母奥诺伊夫人。

一百多年后格林兄弟大刀阔斧新编,当创作主体由女性变成男性,当美丽温柔取代勇敢反叛成了女孩备受歌颂的美好品质,当善恶、美丑变成对立的阵营,当主角成了纸上供人观瞻的样板戏,当女性应该具备的复杂性和血肉灵气不复存在,也就阉割了现实中女孩们的无数种可能,怎能不遗憾呢?

德国童话研究者Otto F. Gmelin说“童话就是特定人物在特定行为模式中扮演特定角色,从而导致一个结果以及得出一个道德。”

在历史的涤荡中,很多童话故事演变出不同版本,这些版本做成动画片呈现出来的又不一样。

所以,这就需要孩子能分清: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糟粕的

什么是以前合适,但现在不合适的

大南南有话说:


以前大家觉得王子把公主吻醒好浪漫,但卷卷看完《睡美人》后却说:王子在公主睡着的时候偷偷亲她,是不对的

质疑,代表她有自己的认知,说明她不迷信权威,这其实非常需要勇气。

我相信她以后遇到来自老师、伴侣、领导的PUA,她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大声指出:你这样说是不对的!

杨绛在《百岁有感》中说“我们曾如此期待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愿所有成年人和孩子们,都能摆脱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直视外界审视的目光,大步流星往前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