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所以被尊奉为“书圣”,除了唐太宗举国之力推崇,王羲之学书、作书,在坊间的口口相传的传说也是重要方面。在这些传说中,不少都有文章记载,充分展现了王羲之“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书法风格得来的艰辛和其高尚的人格风范。今天,人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好口碑”,也是这个道理。
墨汁当蒜泥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王羲之天台山得永字八法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墨池
池水尽墨
学习书法谓“临池”。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临池”义出此。张芝尤擅长草书,他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他练习书法与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朝廷反复书写,书写完了以后,再染色裁衣,他坚持每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磨墨写字,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了,所以人们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决心要赶上张芝,他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宋曾巩《墨池记》载,王羲之亦有墨池故迹在临川(今属江西)城东。
题扇桥
题扇桥与躲婆石
“题扇赠老姥”事,《晋书.王羲之传》本传载:“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头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一天傍晚,王羲之在绍兴城里的一座石桥上散步,走到桥头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婆婆愁眉苦脸地提著一篮子竹扇,拄著拐杖,站在桥头叫卖。王羲之看到没人买老婆婆的扇子,十分同情,就走上前去问他怎么回事?老太婆说:“天冷了,扇子卖不出去,几个本钱都花在芭蕉扇上面了,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了。”
王羲之听了,想了想,就说:“老婆婆,我给你的扇子写几个字,你再拿去买好吗?”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但是觉得他很热心,就把扇子都交给了他。王羲之就叫书童拿来笔墨,在老太婆的扇子上龙飞凤舞的写上几个大字。老太婆一看,他那乾净漂亮的芭蕉扇,被王羲之写得一塌糊涂,恐怕卖不出钱来,就哭着要王羲之赔他新扇子。王羲之就安慰她说:“老婆婆,你不必着急,更不要生气,我问你,你这扇是卖几个钱一把?”老太婆说:“三个钱一把。”王羲之,哈哈一笑说:“那很好,你现在就卖三百钱一把。你赶快拿着扇子到城里去,对人说:‘这些扇子都是王逸少写的’,准会有人肯花钱买的。”
那老太婆不肯相信,还缠着王羲之不放。大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看到老太婆拉着王羲之争吵,就都围绕来看热闹。有些认得王羲之的人,一看这是王羲之亲笔题的扇子,就马上掏出三百钱来,跟老太婆买扇子。一传十,十传百,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抢着跟老太婆买扇子。转眼间,这百十把扇子都卖光了,老太婆一下子就得到四十多吊钱,乐得他嘴都合不拢来。现在绍兴市内有一座石拱桥,叫做"题扇桥",据说就是王羲之为老婆婆题扇的地方。
老婆婆非常感谢王羲之。她尝到这个甜头以后,就常常拿着百十把扇子在路边等着求王羲之题字。王羲之一看,这不是办法,每次外出见到老太婆,就躲到石头背后藏起来。到兰亭的路上,现在还有一块“躲婆石”,据说就是当年王羲之躲老太婆的地方。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好鹅。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这便是王羲之练字的故事:写字卖鹅,至今为世人传颂。
入木三分的由来
做生意的一般都要给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然后总要挂上招牌。
据说绍兴城有一家店铺好不容易生意好了一些,扩大了门面,于是就想换个新的招牌。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一时也没有找到好木材,凑巧,有亲戚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写案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妙书春联
王羲之移居到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王羲之卖“当”
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
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两!”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标签:
用户评论
这个童话不仅讲述了王羲之书法生涯中的十个动人故事,还巧妙地通过这些故事传递了口碑传承的重要性,非常有教育意义。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都非常引人入胜,特别是那些关于金杯、银杯的比喻,让人对好品质有更深的理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书中王羲之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彰显了他以德服人的高尚品德,非常感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让孩子们明白,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才华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还在于赢得他人认可与尊重的过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深刻感受到王羲之对书法的那份纯粹热爱和不遗余力的追求,真的很令人钦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讲述的不只是关于王羲之的故事,还有他对于口碑与品德的高度重视,这些都是值得传颂和学习的智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特别是通过金杯、银杯故事来阐述口碑的重要性,让人在欢笑中得到启发。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个故事故事紧凑,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读完之后更欣赏王羲之的人格魅力和书法艺术的魅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这个童话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王羲之对书艺的不懈追求,还能领略到他与人交往时的高尚品行。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故事中的金杯、银杯象征着荣誉与地位,而王羲之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一个个好评,这正是故事传递给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将复杂的文学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特别是关于口碑的内容,对现代人来说也非常适用。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些关于金杯、银杯寓意的解释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新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物质价值。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故事中对于王羲之的成长过程描写得十分细腻,让人仿佛能够亲身经历他的每一个进步和挑战时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阅读这个童话故事集,我对书法的兴趣陡然增加,同时也对传承与口碑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尤其是关于金杯、银杯的部分,让我思考了评价他人不应该只看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应该更注重内在的价值和贡献。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书中的王羲之角色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才能,更重要的是他的谦虚、勤奋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财富。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个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用金杯、银杯作为引子来谈论口碑的故事方式,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童话集不只是一本关于书法的艺术修养读物,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生活智慧与道德准则的思考素材。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