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作家一定得有个流派,他必须得高喊着自己的主义,举着自己的旗帜。
他得旗帜鲜明,他得特点突出,他甚至得说一些人听不懂的话,才显得他高级,就好像艺术家永远活的不像正常人,他得不修边幅,他甚至说的话正常人都听不懂,他不通人性。
但是,我觉得更好的作品应该是更通人性的,能引起普通人的生活的情感。李娟老师的书有这个特点,迟老师的书也有这个特点。
为什么《额尔古纳河右岸》看到很多字后,大家内心有一种感伤但不绝望,喜悦但不夸张的情感呢?那是因为它真实,就是生活,就是喜悲交加。
那些让我们感到很神奇的画面,虽然从未见过遥远的北境,驯鹿逐苔藓而生,萨满在月光下起舞,人们在山林中相遇,也在山林中分离,人们在自然中获得,也在自然中失去。那就是给你带来感动的部分。
《北极村童话》也是这样。迟老师和李娟老师,她们的特点是:她不标榜自己是任何一种流派,任何一种主义。
她就是用笔写自己的童年,写自己的故乡,写黑土地的生活,写院子里的向日葵,写过年的时候父亲给她做的冰灯,写妈妈做酸菜的菜缸,写自己放学回家路上抓到的一把野菜……
那些纯真而又自然的东西,跟我们的生活经历极其相似,所以这也是她们身上特别宝贵的一个地方,不故弄玄虚。
有好多人,比如说管理者,为了讲自己管理理念,非要造词儿,把那讲的普通人都听不懂,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没必要。
我为什么推荐很多人读这些书呢?
第一个,因为她写的是生活日常,所以特别容易看得进去,可读性很强。
你可能每天晚上睡觉前读到这些的时候,你能回忆起你的童年,回忆起你的故乡,回忆起你的旧人,回忆起你的亲戚,回忆起那些失去的朋友,这些会给你力量。
迟老师她的文笔一个非常宝贵的地方,就是他不像一些自大的男人,沉浸在自己建立的帝国里面,她也不像一些幼稚的青年人,整天向世界强调自己的主张。
她也不像热恋中的男女那样,只写无尽的情爱,她也不像那些钻营的投机倒把者,把偶然的幸运当成人生的金科玉律讲的有模有样。
她不得意忘形,她不絮絮叨叨,她不好为人师,她也不自言自语,她不野心勃勃,她更不矫揉造作。
自然而舒展,真实,因此可爱、平和、随意,她的文字里常常有一种婴儿般的天真,有孩童般的好奇。
她好奇家里山上长的那些草,那些走过去的动物啊,山林间摘来的蓝莓和蔓越莓是什么味道。
她像诗人一般优美,她描写到到月光下起舞的萨满,她描写红叶遍山的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她如智者般清醒,她也如老人一般平静,因为她回顾自己人生里所有的得和失。
她发现苦难赠给了她一些其他方面难以给予的东西。
所以读她的文字,你常常会有一种面带微笑的感觉,那就像人生中期待的偶然相遇一般。
你会像孩子一样悦纳生活的一切馈赠,你会心平气和的接受死亡。
你发现她的书里常常会有人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你生命里,又意外的离开你的生命。
你恍然大悟,发现宿命一般的人生终场。
你最终也会由衷地、深沉地热爱你的故乡。
她的书看的最多了,你发现你会爱上黑龙江,李娟老师书看的多了,你发现你爱上新疆。
她们写故乡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力量,你也会怀念故乡的朴实,怀念故乡自由的模样,你因此变得内心虔诚。
因为你这时候尊敬自然,有一种宗教般的强烈的热情去相信万物生而有光。
她文笔很柔美,她写大兴安岭清晨露珠的灵气,她情感细腻,她写黑龙江水水蔓延滋润每一片沿岸的土地。
她也会有一种伤怀之情,无缘由的突如其来的那种伤怀,她写这种伤怀之情是很真实的。
中国文人其实写的最多的不是爱恨情仇,而是这种伤怀之情,是对旧日的一种眷恋。
为什么陶渊明总想诗歌田园呢?因为我们是农耕民族,那代表一种对旧日的眷恋,那是心里踏实的部分,那也是心里美好的部分。
她回忆优美的故乡村庄,她写山坡,写溪流,写菜园,写自然,写炊烟飘起的厨房,写山坡,写热气腾腾的饭菜,写门口睡莲一般的冰灯,写增添了生活滋味的酱缸。
她写外婆家旁边奔流的黑龙江河水,她写姐弟几人成长的过往,她就写这些生活中简单细节。
这些东西难道不美好吗?你发现不了美好,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细腻的情感,你也没有足够精巧的文字,你没有笔力,你写不出来。
在书里她们都给你写了,她讲慈爱敦厚的父亲,她也讲善良贤惠的母亲,她写消散的部落,写深夜的感受。
她从来都在写这些,她没有在自言自语,她不写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她也不写那些其他复杂东西,因为那些东西完全就是劳神费力,庸人自扰。
也因此,迟老师的文字总是能给人一种感动之后的伤怀。
她也不写那些繁文缛节,写那些风流韵事,没必要落入俗套,人类的历史里从来不缺这些东西,显得多此一举。
她也不七嘴八舌,她也不写鸡飞狗跳,因为文学表达什么,人们会收获什么。如果一本书读完之后,给你留下了无尽的焦躁和内心的愤怒的时候,那你说意义在哪里?
从去年开始,很多人因为《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一本书跟迟老师结缘,有的人被我描述的画面吸引。
我和迟老师已经见过两次了,她说其实没有那么美好,在森林里居住,黑龙江冬天室外的温度得多少呀?
他们住的那种希楞柱,简单理解就和那种三角形的帐篷一样,晚上温度零下三四十度,咋生活?
所以,其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美好,而且长期的物质匮乏,会导致他们的营养水平跟不上,所以身体疾病比较多,他们的平均寿命其实没有那么高。
迟老师说现在好多,因为现在他们生活已经是在两种兼容了,就是在保留他们传统的文化特色的时候,已经有现代生活水平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说,人们看完了迟老师写的很多书,像一首美丽的歌曲,让人有一点点哀伤,但都不绝望。
那你说我们有没有美化现实?有的文学作品看完的时候,大家会觉得现实没有这么惨,你写的比现实更惨,有的觉得说现实没有这么好,你写的比现实更好,其实这个完全是因人而异。
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书特别好呢?这本书是迟老师20岁,写她小时候生活的经历和故事。
首先第一个他大量的写到了童年。这本书的开头这儿有一句话叫做:
如果没有真纯,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这是发生在十多年前,发生在七八岁柳芽儿般年龄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童年真的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不管是幸福的童年还是不幸的童年,它对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以前都听过一句话,“人不可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你年轻的时候是不会在意的,你那时候觉得能跳能打能闹,饭量也好,倒头就睡,你觉得未来永远充满期待,阳光也永远明媚,你永远腿脚有力,父母也永远不会老去。
那个时候你并不会因为拥有这些东西而开心,反而年轻的时候,你想的是什么时候我能跟我同学玩儿,我妈我爸不管我呀?什么时候我能有更多零花钱?什么时候我能拥有自由呀?
你在拥有个体最重要且最美好那些东西的时候,你完全不以为然,你渴望着另外一些成年人所拥有的东西。
然后,真正等你到了成年人,你确实可能有做决定的自由和一些物质的基础生活,你却无比的怀念当时的自己。
你说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那么好的身体和那么多的快乐,因为你后来很少快乐,很少笑了。
相同的,人也不可能身在故乡的时候明白故乡的好,全都是背井离乡,在大城市里摸爬滚打见证了一些人情冷暖,也经历生活的一些波折坎坷之后。
突然有一天,走在下班的路上,穿过高楼林立、人潮汹涌、车水马龙的街道,你有那么一个恍惚,好像突然此刻时光穿梭,回到当年年轻的自己,放学后蹦蹦跳跳的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
你有那么一刻抽离的感觉,甚至刚那一刻好像真的回到了那个田间小路一样,那一刻你突然就念起了故乡的好。
所以,失去有时候也是人生一次教育的闭环。
很多人小时候并不觉得家人有多么重要,直到失去的几个重要亲人,才发现我必须珍惜时间跟他们相处。
以前你不理解健康的重要,直到你住了一次院。
你以前觉得孩子必须得特别乖,学习特别好,直到孩子身体不好,你在院医院走廊来来去去,一直念叨唯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失去让你理解拥有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剥夺的那一刻你就冷静了,你就清醒了。
所以,大家也理解为什么很多文学会写苦难?不歌颂苦难,但你必须正视苦难,因为它会让一个人恍然大明白,活清楚了。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李娟老师写的阿勒泰,知名导演贾樟柯老师他拍了很多一系列的电影。
韩寒的书,后来拍很多小镇青年系列。他的小镇青年那些故事,生活里是件快乐,非常幽默的事情,他用幽默的视角去讲述。
那你可以完全想到当时他的人生一定不会有那么精彩。但是,他为什么愿意把很多美好东西都附加上去呢?
因为他每当怀念起青春的时候,他好像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自己。你在追忆往昔的时候,你无非追忆的是当时一个轻松愉快的自己,仅此而已。
为什么要写故乡?因为故乡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圣地,我们刚举了很多成熟的导演,优秀的作家等等这些人,但不管是对于王侯将相,还是对于平民老百姓,故乡都是每个人的精神圣地。
你从过年这件事就能看出来,平常出门打拼背井离乡,但是在过年那一刻,大家往故乡奔赴的那种情感。
好多人现在故乡老家已经不住人了,但是他仍然愿意跟父母全家人回一趟老家。
在那儿待几天,就是那种情感上巨大的满足,就像盼了很久的田地里来了一场及时雨一样,那种情感上的滋润会带给你力量。
在回到故乡的时候你是最放松的。这是一个过度强调效率和结果的时代,人们对于金钱和成功有着一种痴迷一般的渴望,怀着不正常的一种热情,狂热去追求这些东西。
当然,这个现象不会持久,因为大家去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其实都是这样,在工业兴起,社会迅速发展那一代,其实人就是相对都会变得物质主义或者消费主义,或者拜金主义相对会占到上风。
等到社会发展基本上开始趋稳了,像温饱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人会逐渐又回归到精神追求。
我觉得其实现在就在发生这种这种转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间里每天说一些不着边的话,有人愿意听。
就是有一部分人在解决了生存需求,吃饱穿暖了之后,他就意识到我仅剩的有限的生命中剩余的时间,不能全部再去追求更大的财富和更多的物质了。
财富如海水,喝的越多,你就越渴。有人会迅速意识到人很多满足是需要用精神上的方式来补足的。
比如说读书,比如说旅行,比如说交友。回到故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所以人们就在这个时候,就想歌颂故乡,就想描写故乡。
正好你们春节不都要回家吗?我觉得这种书看是最合适的,人在故乡的时候是最放松的,也因此是最真实的,是最感人的。
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哪有人在生活中每天各种凹造型的?
你在北京的时候是Michael,缇娜,回到村里,董老二、翠花、铁蛋,对吧?
你回到家那些人才根本不关心你在外面干啥,你回到村里,走到巷子里,没有人在乎你,没有人追着你拿手机拍你。
因为你从小就在这长大,你小时候光屁股跑的样子他现在还记得呢,你那年趴在树上摘柿子掉下来牙摔断了,还是他把你扶起来背回家的。
莫言老师写的高密,余华老师写的海盐,苏童老师写的江南,沈从文老师写的边城,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王安忆写的上海等等,每个作家他都会不断的去回到故乡,因为他获得一次精神上的满足。
那个精神上的满足其实并不是那片土地给他的,而是那片土地成长过程中,他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那些教会了他成长给了他爱和力量的人。
或者是他曾经所经历的一切,因为真真实实的发生过在那个地方,所以那个地方给他的感觉特别强烈。
再回到这本书上,她说假如没有真纯,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
好多人研究性格,研究到最后发现全是小时候的经历所影响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镜头前从来不鼓励大家用过度的成绩或者是一些世俗上的成功去评价孩子,因为你会把不好的情绪带给他。
如果孩子没有一个特别放松快乐的童年的话,他真的会用一生去治愈自己,而且对他的性格,也会有巨大的影响。
大家想一想,如果说你的孩子以后长大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你看一下现在这些成名的作家,他们在写自己童年的时候在干啥,简单、愉快、放松。
你要相信一个人富足健全的价值观,敏锐的判断力,高度的共情能力,这些可是人的软实力,而且从长期来说,它比录取通知书或者文凭会更管用。
你不是因为我学历好喜欢我的,你又不是因为我长得好看喜欢我的,你听我胡说八道,有的话你觉得好像那么一刻跟你相似,你是因为这些觉得喜欢我的,对吗?
以前,我们小的时候上学,从小家里人给你讲的就是,你要刻苦勤奋,踏实好学,咬紧牙关,握紧拳头,一言不发,穿过整座城市,让自己通过一次次考试的筛选,一次次经激烈激烈的竞争,最终脱颖而出出人头地,进入个好大学。
练就一身本领,拿个好的文凭,去一个好的单位,拿一个好的薪水,然后过上物质富足的人生。
在之前几代人,这个故事都通用,因为我们在完成迅速的城市化,好多人从农村,从小城市,从乡镇、从县城要走向大城市。
这个故事在这代人都适用,所以大家会发现以前我们听到一些非常振奋人心故事,会不觉得潸然泪下。
现在一些人,这种主题就没有那么好用,他们会受教育,他会追求美,他会追求内心的满足,他可能不再以就业率作为唯一的参考。
就是因为喜欢,本科学的是两栖动物。他有一天到深山老林,拿着相机拍拍个照片,因此开心的大半年。
你说那跟升职加薪有啥关系啊,那就是在满足了物质脱离了生存恐慌之后,人就会开始自然舒展的一种状态,而且那个很快会来的,其实一两代人之后就到了。
希望你在跟自己家的孩子相处的时候能更自然,更舒展。
你给他一个放松快乐的,充满趣味的童年,培养了他正确的价值观,比较健全的思考方式,高度的共情能力和敏锐的察觉力,这些其实对他来说更美好。
这一类书还有一个好的作用是什么?亲子共读。
我一说到亲子共读,大家都想到了,是不是绘本?教着孩子一句一句咿呀学语那种?
不是的,你说初中生、高中生,难道回家不能跟孩子一块读书吗?
可以,你跟孩子读同一本书,比如讲做的饭,讲自己童年成长的一些故事,读到这里,你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经历。
你可以这样子跟他们聊,你说:“哎呀,其实爸那年小时候也有过非常调皮的经历,很有意思。”
这时候是最好增加两个人之间的这种共鸣和情感基础的。
我给大家真的实事求是的汇报,我小的时候,我爸跟我妈讲的全是他们小时候的真实经历,好多就是糗事儿。
而且那一代人其实物质当时还非常匮乏,讲的常常是一些为了生活其实比较辛苦的经历,但他们都毫无保留的会愿意讲给你,所以你能理解他们啊。
还有我刚提到故乡,你如果不理解一个人,你跟他去他的故乡,完了就达到一种极其高效的一种共情。
你跟你孩子讲完之后,再带他去老家,他就不会觉得:可冷了,又没有人陪我玩儿,多没意思呀。
镜头前有没有家长有这样的顾虑?因为他不理解你,他也不理解那个地方,他感到陌生,因为没有这种情绪的连接,没有这种熟悉的事情。
上次看世界和俞老师回他的老家,俞老师和他的朋友就直接勾肩搭背,很放松。
这一刻你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一个企业家,小时候咱俩一块儿光屁股摸过鱼,就是那种放松的状态,互相亲切的攀谈,喝茶,互相调侃。
那一刻,你就意识到了,这一些真实的东西,是如何把他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如果我有哪个朋友关系特别好,我就喜欢说:“你抽空带我去你老家去看一看。”
因为这时候我就跟他形成了极其高效的共情,你知道他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他如何成长成今天这个样子。他一路走来的故事。
以前谈恋爱的时候我也喜欢,我说:“你能不能带我去一趟你老家呀,你曾经上的学,你喜欢吃学校门口哪家店里的小吃?”
她讲着讲着就开心了,她脸上会带着笑的跟你讲,而且根本不用你引起话题,她一个人说的没完没了。
其实这本书只是想提醒你做这些事情而已,谢谢。
今日预告
董老师今晚8至10点,其他人员安排如上图。
标签:
用户评论
听董宇辉老师讲《北极村童话》,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感受到了那份纯真与温暖。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董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文学的力量,它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极村童话》中的场景生动形象,让人身临其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北极村童话》,我仿佛看到了我国北极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董宇辉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故事的时候,我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极村童话》不仅让孩子喜欢,连大人也能从中找到乐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董老师的讲解让这个童话更加生动有趣,让我不禁想重读一遍。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从未想过文学可以如此表达出自然之美,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不仅仅是一个童话故事,它还蕴含了人生哲理,让人深思。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极村童话》的故事情节紧凑,充满了神奇色彩。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董老师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文学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没想到文学可以这样触动人心,这次真的被深深打动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到故事结尾,我为角色们的经历感到欣慰。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极村童话》让我想起了我国北部的风光和热情洋溢的民俗文化。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董宇辉老师的声音犹如天使般美妙,让人陶醉其中。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极村童话》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谢董老师带来的精彩讲解,让我对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