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童话是唯一适合所有年龄段的文学表现形式

佚名 72

柴米油盐进行曲,我这一曲好像就奏了十余年,最近也偶尔试试小夜曲。晚间作画,晨间读书。

之前给女儿买的童话也成了我的目标之一。自己的童年没有多少书看,长大后可能认为比较幼稚,也很少看这类书籍。这些年,按照书目要求,林林总总给小女买回来不少,却没有正儿八经翻看几回。现在来弥补童年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为时已晚。就算晚也没办法了,补一点总比没有强。

令我意外的是,断续看过几本之后,我就彻底爱上了童话。

当我看过《窗边的小豆豆》,才知道自己心中一直向往的童年是“小豆豆式”的。

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段像小豆豆一样肆无忌惮的童年时光,到处都是像巴学园一样的儿童乐园,包容一切另类的孩子。即使上课时间去掏粪,也能被人理解、尊重。

这是教育部推荐给孩子的一本书,我却觉得如果只是孩子们读了,可能只会增加对小豆豆的羡慕和攀比,以及对家长、学校的抱怨与反抗心理,徒增了一些烦恼而已。

我不知道教育部门有多少人看过这本书?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把它放到必读书目里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教育系统以及参与教育的所有家长们。只有他们看了,内心有所触动了,做出自我改变了,才能实现这本书存在的部分意义。

也许有些人还会担心孩子们看了这本书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吧,甚至把小豆豆与反面教材划上等号,至于小豆豆长大后为什么会成才,只说这是特例中的特例。

我却觉得:没有坏孩子,只有不适合的教育。所以我非常认同巴学园校长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针: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一边看书,我一边在考虑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世界是完美世界?什么是存在即合理?什么叫一切生物和谐共生?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当今的教育缺少了些什么?

就像小林先生的感叹: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童话故事大都是成人写成的,有可能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了童话而已。

就像《小王子》,我当时是怀着看童话的轻快心情开始,却以一种无比沉重的心情合上了书。

很久以前就想读这本书,直到几年前为女儿买书时才顺手拿回来一本。

看完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问过女儿的读后感,不知道孩子读完会领悟到什么,但有些内容肯定是孩子的年龄无法体悟到的。

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比第一遍更伤感,这一定不仅是因为自己有多么多愁善感,要不然里面的小王子为什么看的是日落而不是日出。

这本书里讲的注定是一个忧郁的小王子。

我说了自己的一些读后感,比如玫瑰花,比如上面那些,我还说甚至感觉有很多东西我也不太能明白,如果多少年之后再来读一遍,应该会有不同的感悟吧。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围城》应该是中学的时候,看了好几天竟然没有看进去。

十八九岁的时候再次看《围城》,看是看完了,但整体感觉沉闷乏味,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阴暗压抑,真实得令人不悦。

现在再读《围城》,却让我爱不释手。感觉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灵动;文中每一个比喻都是那么活泼而贴切;每一处心理描写都是那么真实到位。虽然当时钱老先生的语言描述方式、地域习惯等跟现在有所不同,但是完全不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

《围城》只是一个例子,我前后读过的一些书,好多都是这样,比如《红楼梦》《挪威的森林》《巴黎圣母院》……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古今中外的名著莫不如此。

所以,我的结论是:文学(或者说艺术)的魅力是有年龄和阅历界限的。

而童话,却是个例外。

童话是唯一适合所有年龄段的文学表现形式,没有之一。

童话,也绝不仅仅是幼稚的存在。它可以承载绝对的纯真美好、分明的善恶美丑,也可以承载更多其它文学形式能够囊括的所有内容,以及不同层次的哲理内涵。

用户评论

軨倾词

这个童话故事标题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启示性,因为它涵盖了童话在多个年龄阶段阅读者中的普遍适用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你的小笨蛋

很多人认为只有小孩子才会喜欢童话,其实不然,成年人同样痴迷于那份纯真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寓意。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容月貌

《童话是唯一适合所有年龄段的文学表现形式》这个标题让人思考,原来不仅仅是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能从童话中找到共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忘故

我每次向家人推荐这本书时,都说它不仅是给孩子看的书,更是成人世界里一个关于梦想、勇气与爱的故事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