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和哈桑来自不同的阶层和种族,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家庭生活背景和不一样的性格。阿米尔懦弱自私;哈桑则勇敢无畏。
他们两人一起长大,一起参加斗风筝比赛。哈桑少爷阿米尔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追风筝。
在哈桑的眼里,阿米尔就是他可以为之赴汤蹈火、付出一切、“为你千千万万遍”人。但阿米尔表面上与哈桑玩得好,但骨子里嫉妒他,在心里上没有认可哈桑是他的朋友。原因在于,阿米尔的爸爸对哈桑的勇敢聪明称赞有加,对自己似乎只有更多的沉默和叹气,很少有过称肯定和夸奖。
阿米尔久而久之对哈桑心生妒忌,迫切地想证明自己的优秀,想让父亲认可自己。为了赢得父亲的肯定,阿米尔下定决心要赢得备受关注的斗风筝比赛。也正是这场斗风筝比赛,他犯下了一生都在忏悔的错误:
在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上,阿米尔一展风采,夺得冠军,哈桑一如既往地为他去追那只被斩断线的风筝,却遭到了“恶霸”阿塞夫的阻拦。哈桑豪不退缩,为了追到风筝,让阿米尔赢得比赛,他遭受了阿塞夫的不堪侮辱。
恰好这一切,被一旁的阿米尔偷偷看在眼里,却懦弱得一言不发,他没挺身而出阻拦阿塞夫的恶性,任由哈桑遭受阿塞夫的侮辱,回去后也没有告发阿塞夫的恶性,只是接过那只代表胜利的风筝去父亲那领赏。
阿米尔赢得了比赛,获得了父亲的夸奖,但他内心却倍受煎熬,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无法释怀,甚至一错再错,在生日后将父亲送给他的名贵手表放进了哈桑房里,栽赃陷害哈桑偷盗。哈桑默默承受着阿米尔的陷害,默默承担着一切。最终,哈桑和其父阿里默默离开了阿米尔家。
后来,阿米尔一家逃离阿富汗,辗转到美国,有了幸福的家庭,实现了作家梦,但却始终活在悔恨与自责中。
终于,阿米尔接到朋友拉辛汗的一通电话,得知那里有一条“通往好人的路”,知道了一个惊天秘密: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
于是,他只身回到了阿富汗,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于水火之中。他勇敢地进入塔利班占领的喀布尔。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救出了索拉博,收养了他,并将他带回美国。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少年时代的阿米尔如何犯罪,成年的阿米尔如何赎罪的故事。从犯错到救赎,看似一个简单的故事,其中却蕴含了四个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值得我们思考。
一、人性问题——是坚持性善论还是性恶论。
1、人性的不完美。从阿米尔和哈桑的身上,我们看出了人性的不完美,虽然不能为人们全部接受,却总能隐隐约约感受到你我的身上也存在这种与生俱来、难以抹去的烙印。
阿米尔:无法逃避懦弱和自私所带来的忏悔,只用用余生来救赎。
阿米尔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但优越的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自信和优越感,也没有得到父亲的肯定和认可,反而养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于是,他只有将自己的想法倾注于文字,在文字中表达自己。因为文字,得到了仆人阿桑与父亲的朋友拉辛汗的认可。
当然,因为有哈桑对阿米尔的忠心、崇拜与尊重,阿米尔从他那里获得了自信与尊重,于是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哈桑之上的优越感,也忽视了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所隐藏的一份真诚,逐渐无视哈桑的自尊,到最后一再践踏了哈桑的自尊,深深伤害背叛了哈桑。
当然,这种背叛带来的结果,成为了哈桑永远的心结,伴随着他的人生,难以释怀。他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更多的心血与内心的懦弱自私作斗争,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去追回自己曾遗失的那份真诚与坦然。
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只因为我更在乎更珍惜。
“哈桑跟我喝过同样的乳汁。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哈桑说的是“阿米尔。”——《追风筝的人》
文中的这段话,早已经预示着阿米尔与哈桑的命运紧密相连,影响阿米尔的一生。对于哈桑来说,“阿米尔”是他可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
他视阿米尔为最尊重、最崇拜、最好的朋友,把自己的心赤裸裸地交给了阿米尔。
他认可阿米尔的文字,并鼓励他;面对阿塞夫的欺负,他拿着弹弓挺身而出;他为了让阿米尔赢得风筝比赛,任由阿塞夫的不堪侮辱;面对阿米尔加货他盗窃,他默默承担一切并选择了离开;战争爆发后,哈桑为他看家,用生命守到最后一秒。
在哈桑的心里,他始终是阿米尔最忠实的仆人,始终是那个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
哈桑这种义无反顾的付出,这种低姿态,源于他天生的善良与纯真,源于他阿米尔的爱。
这种纯粹的爱,让人感动,让人震撼。
2、人性中的恶。比起哈桑的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善良,阿塞夫的身上则处处充满了人性的恶。
阿塞夫同他的而两个伙伴,第一次欺负阿米尔,因为有哈桑,成功逃过一劫;第二次,阿塞夫赤裸裸地对哈桑进行了侮辱。
在阿米尔的生日上,阿塞夫伪装成一幅善良友好的形象,获得了父亲的称赞,也正是这种伪装,隐藏了恶毒的面貌。
后来,当阿米尔营救索拉博时,再一次遭遇了阿塞夫,为了救出索拉博,阿米尔终于勇敢地同阿塞夫搏斗,然而,这份勇敢依然抵不过阿塞夫内心的恶。恰好因为有索拉博的弹弓,让阿米尔他们成功逃过一劫。
种下的因,必须要承担结下的果。阿塞夫骨子里的恶给哈桑带来了伤害,但最终由哈桑的儿子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在儒家思想里,孔子倡导“性善论”,荀子则趋向于“性恶论”。
有人说:科学是在黑暗中探索,人性就是黑暗中的蜡烛,照亮我们走过的道路以及前方的危险。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人性也许存在不完美,但本性是善良的。也正是有这种人性中的善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二、阶级问题——是否可以改变阶级带来的命运。
很明显,阿米尔同哈桑喝着同样的乳汁长大,却因为阶级所带来的身份问题,导致了两个完全截然不同的命运。
首先,身份关系得不到认可。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但由于是父亲同仆人的私生子,仆人又是哈扎拉人,在普什图族人眼里,这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哈桑也被视为哈扎拉人,只能以仆人的身份相伴左右,无条件的服侍自己的哥哥阿米尔。
其次,社会地位不平等。阿米尔一出生就有光环围着他,他可以上学,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过着富家少爷的生活,无忧无虑,可以举办生日宴会,可以到处旅行。但哈桑不一样,他是哈扎拉人,身份是仆人,没有平等的社会地位,没有资格上学,得不到身边人的平等相待,只能做着仆人该做的事情,享受哈扎拉人所该有的待遇。
最后,命运结局大相庭径。因为动乱,阿米尔在父亲的庇护下,依托父亲的社会关系、身份地位,离开了阿富汗,来到了陌生的美国,得到了父亲全心全意的爱,能够继续读书,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作家,并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婚,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反观哈桑,他只能同父亲阿里一起无奈地离开,哪怕离开后的他,认真生活,努力识字写字,并娶妻生子,用心照顾着阿米尔的老宅,最终也无法抹去“哈扎拉人”这个身份,最终被侵略者开枪打死,活下来的儿子索拉博继续重复他的命运,在战乱中任由他人摧残,苟延残喘地活着,直到阿米尔的到来,才成功被救助。
因为两个人的阶级身份不同,从出生就注定了两个一同长大的孩子不一样的命运结局。在那个时期、那种环境下,阶级问题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是一种难以改变的宿命。
有句话说,你不能选择出生,但你可以选择努力;你不可以选择命运,但你可以选择坚强。
我们的人生,无法选择的东西太多太多,也许你我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跑中,哪怕结局早已注定,哪怕宿命难以超越,但我们依然可以改变对待人生的态度,坚持跑下去,拼尽全力搏一搏,让人生不留遗憾。
三、救赎问题——经历背叛是否能够进行自我救赎。
读《追风筝的人》,更应该读懂阿米尔是如何进行自我救赎。他的自我救赎之路,教会我们的,就是如何正视自己的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的背叛,然后如何勇敢地救赎自己。
阿米尔所犯下的罪源于他自私懦弱的性格,他伤害背叛了哈桑,更背叛了他自己的良心。
他以为,只有将哈桑赶出家门,对他视而不见就会遗忘掉这种背叛;他以为,只要生活在美国,内心的自我谴责就会褪去、消失。
事实上,这种自我逃避,不仅没有让他遗忘,反而让他一直活在痛苦与不安当中。
当然,在这种痛苦当中,阿米尔也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救赎之路,找到了“再次通往好人的路”,迎来了弥补往昔过错的机会。
这条“再次通往好人的路”,就是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阿富汗动乱中救出来。经过内心的斗争,历经千难万险后,阿米尔成功将救出了索拉博并收养他,不断寻找各种途径将他带回了美国,让索拉博彻底远离动乱,为他创造新的生活。
小说中说: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
阿米尔做到了。他和妻子视索拉博为己出,用对索拉博的爱来弥补曾经对哈桑的亏欠,用善行来弥补曾经因为人性的不完美所造成的罪恶。
阿米尔救赎了哈桑的孩子,也救赎了自己,更救赎了人性的不完美。
人性中存在不完美,但本性是善良的。这种不完美可能源于我们的经历、性格,这种不完美也许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过伤害、欺骗、甚至罪恶,但人性的光辉会为你开辟一条“通往好人的路”,只要坦然面对,用爱与善良去释怀,终究会成功地自我救赎。
四、风筝问题——是否在勇敢地追寻心中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给我们带来那些现实意义的思考呢?我想,它有以下的寓意:
1、追求问心无愧的自己。
奇怪的是,我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我的真面目,我装得太累了。——《追风筝的人》
一个人生活在内心的谴责与不安下,是痛苦的。
当阿米尔教索拉博放风筝,看到索拉博有了一丝微笑,为他追风筝是时,阿米尔终于释然了。
经历过背叛和救赎,此时的阿米尔,追回的不仅仅是索拉博手中的风筝,更是那个可以坦然面对自己、问心无愧的自己。
2、追求种族阶级的平等。
回到小说的创作背景,当时的阿富汗阶级制度严格,种族歧视严重。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人的鄙视根深蒂固,除了极少部分人以外,其他人则永远把他们放在低等的位置上,肆意侮辱,贬低,甚至是暴力伤害他们。
哈桑就是哈扎拉人的代表,他们没有平等的人格地位,得不到普什图族人的尊重,人格与自尊随意遭到践踏。
阿米尔亲身经历过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人的摧残,他在自由平等的美国生活过,更希望阿富汗能消除种族之间的歧视,平等相待,友好相处。
3、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
因为战争原因,阿米尔同父亲一起逃离了阿富汗。在战争中,暴徒们无视生命、道德和人权,肆意妄为。有能力有条件的可以早早离开,到他国避难;而那些生活在底层、没能力没条件逃跑的人,只能被留在动乱的国家里苟延残喘。
阿米尔在营救索拉博中,经历了九死一生,看到了战争带来的沉重灾难,看到了普通人的疾苦,他虽然成功将索拉博带到了美国,但还有无数的民众、无数的孤儿流落街头,奄奄一息生活。
也许《追风筝的人》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远远不止于此,但一部好的作品值得我们耐心品读,细细咀嚼,不断挖掘其中的营养价值,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勇敢追寻吧!
与君共勉。
标签:
用户评论
好一个《追风筝的人》,听名字就让人想到一场追逐与成长的冒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风筝背后竟藏着这么深的感情纠葛,真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童话。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朋友间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后觉得人生就像放风筝,总是要经历起起伏伏才能飞得更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追风筝的人》让我明白了友谊可以超越一切障碍,甚至生死。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是个富有启示意义的童话故事,让人对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故事中那个勇敢的小男孩令人钦佩,他用行动诠释了真爱的力量。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个故事在讲亲情、友情和成长,真的很有深度。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个细节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不愧是一部经典之作。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追风筝的人》才知道,原来风筝可以成为传递情感的载体。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是一个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书中学到了珍惜友谊,不回头面对过去的错误,向前看才是最重要的。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部童话让我懂得了勇气、坚持和责任,真的很感动。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读《追风筝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真是太好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可以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人念念不忘。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书中人物塑造得很有特色,让人过目难忘。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这种既有童话色彩又充满人生哲理的作品。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追风筝的人》让我相信,只要有爱,哪里都是家。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