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车夫说:“这哭声听起来虽然很悲伤,但不是家里有人死了的悲痛之声!”
于是,我驾着马车来到前方寻找声音。走了没多远,只见一个不寻常的男子,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色腰带,正在大声哭泣,但并不是哀嚎。
孔子下车问道:“老师,您是谁?”
那人答道:“我叫秋五子。”
孔子问道:“你现在不哀,为何哭得这么伤心呢?”
仇五子哽咽地说:“我一生犯了三个错误,可惜直到晚年才意识到,但后悔已晚了。”
孔子问道:“我可以听听你的三过吗?希望你能告诉我,不要隐瞒什么。”
秋五子悲伤地说:“我年轻时喜欢读书,但当我游历世界寻找老师和朋友回来时,我的父母已经去世了。这是我最大的错误,在我风华正茂的时候,我我是齐国的君王,但君王骄奢淫逸,失去了百姓的拥护,这是我所依附的第二大过失。我一生中非常重视友谊,但现在我的朋友却分开了,这是我的第三个错误。”
丘五子又仰望天空,感叹道:“树欲静,风却不停地吹;子欲侍奉父母,而父母已不在。逝去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是岁月;是的,是岁月。”我们再也见不到了,是我的父母来了,让我和这个世界说再见吧!”于是仇五子就投河自尽了。
孔子叹了口气,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该记住这一点,就足够我们学习了!”
【智慧之言】每一个真诚、忠诚的孩子,都从心底里向父母许下了“孝顺”的心愿。他相信,未来会很长,事情会水到渠成,总有一天,他能够光荣地回到家乡,从容地尽自己的孝心。但他们却忘记了时间的残酷,生命的短暂,忘记了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记了生命本身的脆弱。孝是转瞬即逝的执着,孝是无法复制的幸福,孝是往事,一旦犯错就会后悔莫及。尽一份孝心给父母吧,赶快行动吧!趁你父母还健在的时候。 【树欲止风;树欲止风;树欲止风。子欲孝而不待亲】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陈范。他知识渊博,雄心勃勃。他年轻时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有一天,父亲的老朋友薛钦来看望他。见他独居的院子里杂草丛生,肮脏不堪,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打扫屋子来招待客人呢?”陈凡回答:“人活着,就应该扫遍天下,让一切井然有序!”薛沁立即问道:“不扫全屋,如何扫天下?”陈凡听了无语,觉得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了名臣。
【智慧语】任何大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弟子规》说:“房间要干净,墙壁要干净,书桌要干净,笔砚要正。”意思是:书房要整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整齐地放在书桌上。不应该杂乱,只有一切井然有序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3、母熊护子
过去,一只母熊被猎人击中要害部位。她静静地坐着,没有倒在地上。猎人觉得奇怪,就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发现母熊已经死了,但她却紧紧地抱着一只大熊。石头。为什么?原来,熊妈妈的幼崽正在岩石下的小溪里的水里玩耍。熊妈妈害怕落石砸到小熊,就死死地抓住大石头。
【智慧语】动物界的母子生死相依,慈爱孝顺到了极点。人类出于贪婪而猎杀动物。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事情了!
4、舜的故事
《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盲人。他的生母去世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二房的儿子,一直想杀舜。任何一点小错误,他都会严厉惩罚。但舜孝顺父母,友善对待弟弟,从未懈怠。舜非常聪明。当他们想杀舜时,他们找不到他,但当他们需要他做事时,他总是在他们身边等待。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涂泥,他的父亲放火烧了下面的粮仓。舜却用两顶斗笠保护自己,从粮仓里跳了下来,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后来,他的父亲让舜挖一口井。舜在井壁上挖了一条通往别处的秘密通道。当井挖得很深时,他的父亲和他的兄弟一起将土倒入井中,希望活埋舜,但舜却通过暗道逃脱了。他们原本以为舜一定会死,后来看到舜还活着,就虚伪地说:“你去哪儿了?我们很想念你……”他们常常试图伤害舜,但舜不理睬他。他忘却了恩怨,继续表现得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对弟弟友善。后来,他的名声远播。尧帝知道后,将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位给了他。天下人都臣服于舜。
【智慧语】:父亲心怀不轨,后母奸诈,弟弟刁蛮。他们合谋要杀舜。然而舜对父母非常孝顺,对弟弟也非常友善。多年来他没有懈怠。他的高尚品德令人十分敬佩。只有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对道德的执着,他才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一位受人爱戴、英明的君主。
5、老汉粘蝉
《庄子》中有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到了楚国。途中经过一片树林,树林里有一位驼背老人用竹竿贴着蝉。他很容易就粘在蝉身上,就像捡地上的蝉一样。孔子问:你的举动多么聪明啊!有什么办法吗?老者说:我倒是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我可以把两个球叠在竿尖上而不掉落。就这样,我很少错过。我可以叠三个球而不摔倒。如果跌倒,十次失手的次数不会超过一次;如果你叠五个球而不掉下来,那就像捡地上的蝉一样容易。我的身体如一根折断的木桩直立,我撑杆的双臂如枯树的枝条。虽然天地广阔,万物繁多,但我全神贯注于蝉翼,从不思前思后,左顾右盼,从未因众多的事物而改变对蝉翼的关注。为什么我就不能成功!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们说:“只要专心致志,就能把功夫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驼背老人说的。”
【智慧语】一个人如果能排除一切外界干扰,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刻苦练习,就能掌握一门出色的技能。
6、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名叫董愚。他从小生活贫困,终日为生存而挣扎。
但一有空闲,他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学识渊博。哥哥嘲笑他,但他并不在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写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问他阅读的秘诀是什么。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便明了。”
人们钦佩他,他的声誉也随之提高。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询问他的学习方法。
冬雨告诉他们:冬天是剩下的时间;冬天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冬天是冬天。夜晚是一天的剩余时间;剩下的时间就是雨。学习要利用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晚上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雨天是平日的空闲时间。
众人一听这话,顿时明白了。事实证明,你应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花在读书和学习上,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语】现在,有些人总是找借口:“白天这么忙,工作压力这么大,生活节奏这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都说过同样的话: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业余时间。有一个著名的“38理论”,意思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眠,八小时自由时间安排。前两个“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如何度过剩下的八个小时。
7、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潭子生性极其孝顺。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兼备、威严优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一直为人称颂的“二十四孝”中,潭子的故事被视为典范。
坦子的父母年老体弱,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奶能治父母的眼病,他就披上鹿皮,到山里与鹿打成一片。猎人误以为是鹿,正准备用箭射他。他连忙大喊,说出了真相。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到鹿奶,护送他出了山。
【智慧语】《弟子规》 中医有云:“遵父母之命,勿偷懒”。如果父母有吩咐,你就应该迅速行动,不要拖延。这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之举。如果你从小就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如果你的父母生病了,你会出于感激而照顾他们。
8、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学。有一天,他不想读书,就离家出走了。孟的母亲正好在织布。当她看到他逃学回来时,二话不说就把织梭折断了,这意味着整块即将织成的布被彻底毁掉了。孟子很孝顺,就跪下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孟妈妈告诉他:“学习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就像织布一样,必须从一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完成。把它织成一块布,只有当布织成一块能有用吗,能做成衣服吗,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你不能像你一样坚持下去,半途而废,将来怎么能成才呢?懂得反省自己,所以才对母亲说:“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后来他继续学习孔子,成为“小圣”。
[智慧之言]《弟子规》 中国有句话说:“要认真听父母的教诲,遵守父母的责任。”你应该愿意听父母、长辈的责备。父母的批评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教导。
9、黄香温席
古代有一个人,名叫黄翔,以孝闻名。他的母亲在他9岁时去世。从此,他更加细心地照顾父亲,包揽了所有家务。冬天,他怕父亲感冒,就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身体暖被子,然后扶父亲上床睡觉。不像现在,可以打开电热毯、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夏天,为了让父亲晚上快点入睡,他每天晚上都会扇凉席,然后再请父亲睡觉。黄翔从小就有这样的孝心,使他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取得了成功。后来,他成为了一位以孝闻名的好官。被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语】以孝心对待父母,父母就会得到良好的孝养;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会得到善报。怀着尊敬、孝顺、养育父母的心做世间事,世界就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10、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陆机,对父母特别孝顺。 6岁时,他曾到袁术家中拜访。袁术命人拿出橘子招待他。但他并没有吃,而是静静地藏在怀里。随后,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当他磕头的时候,三个橘子从他怀里滚了出来。袁术笑道:“你还没吃饱,还想吃点?”他回答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橘子,我舍不得吃,我想给我妈妈尝尝。”袁术闻言大吃一惊。我想,一个6岁的孩子懂得约束自己,尊重长辈,真是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鲁郎有这样的品德,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确实,根据相关史料记载,陆机长大后对国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智慧语】陆机六岁就学会关心亲人,绝非偶然。这其实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的榜样外,他还学习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志向和美德,从小就在他的心中扎根。
11、元觉劝父
古代有一个孩子,名叫孙元觉。他从小就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但他的父亲却对爷爷极其不孝。有一天,父亲突然将年老多病的爷爷放在篮子里,想把他送到山上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下哭泣,哀求不要这样做,但父亲不理他。忽然他灵机一动,说道:“既然父亲要抛弃我爷爷,我也没有办法,不过我有一个请求。”当他的父亲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说:“我想把那个篮子带回来。”他的父亲很困惑。 “你要这个做什么?” “因为等你老了,我就会用它来扔掉你。”父亲听了,大吃一惊:“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孙元觉答道:“我父亲如何教育我?”儿子,儿子怎么办?”父亲想了想,不敢再做之前想的事,连忙带着老人回家扶着。
【智慧语】:《弟子规》 书中云:“亲人有过失,劝诫,悦我容貌,柔我声音,更能改正。”如果父母言行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孝道的角度来看,孩子仍应用温和的语气劝说他停止不良行为,但不宜使用尖刻语言或傲慢态度。态度。
12、汉文帝侍母
汉高祖刘恒以孝闻名。母亲病了,他要陪着母亲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吃药时,他总是自己尝一下,然后给母亲吃。母亲患病三年,他从未离开过她,无时无刻不在照顾着她。
【智慧语】:做人要讲究孝顺,照顾父母。当他们生病需要安慰时,即使是一句体贴的话语也能让他们开心。我们需要爱的教育,而这种爱必须在每个人的心中产生。
13、李绩焚须
唐朝有一位副宰相,名叫李积。姐姐生病后,他亲自照顾。当他给妹妹煮粥时,火焰烧毁了他的胡子。他的妹妹忍无可忍,劝说他:“你有这么多奴婢、妾,何必这么辛苦呢?”李寄立即回答:“你病得这么重,我不放心别人照顾你,你现在都这么老了。”我年纪大了,就算想继续给你煮粥,也没有多少机会了。 “李金城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妹妹,真是难能可贵。
【智慧语】:在古代,人们对待每个人都是兄弟姐妹。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这一点,但我们至少应该和家人和睦相处。如果这份爱不能给予,这个世界真的很难说会变成什么样子。
14、卜式牧羊
不失是孔子的弟子。他幼年父母双亡,家里只有一个弟弟。弟弟长大后,布氏将自己的土地、房屋、财产全部给了弟弟。他只带走了一百多头牲畜和羊。他进山去吃草。十几年后,他养了1000多只羊,买了农场和房子。但由于弟弟只是贪玩,家产耗尽,布氏多次将财产分给弟弟,受到邻居的称赞。可见他是一位重义轻财的君子。
【智慧语】:《弟子规》 书中云:“身轻则何怨?忍言则失怒”。我们必须对金钱和其他外在事物抱有悲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不执着于财产,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和争斗。将被生成。
15、紫荆树
从前有一位老人,名叫田。他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决定与家人分开。他们把家产分成三等分,除了一棵紫荆树不好处理之外,其他所有的财产都被瓜分了。他们讨论了半夜,同意第二天把这棵树砍成三段,一人一份。但这棵树似乎有灵性。第二天我去砍它的时候,它已经死了。兄弟三人大吃一惊,以为这是神鬼的暗示。违背天意会带来未知的后果,于是他们决定不再分树,紫荆树立刻又活了过来。他们非常感动,以至于重新团聚了各自分离的财产,并且再也没有提起过分离的事。
【智慧语】:人与自然之间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奥秘。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和,导致纠纷和战争,外界也会出现风调雨顺、庄稼不熟等不祥之兆。人类想要幸福的生活,不仅仅需要金钱,还必须在修身养性、顺服神龙八师等各方面做出调整。
16、相煎何急
三国时期,曹丕即位后,嫉妒弟弟曹植的才华,于是故意刁难他:让他分七步写一首诗,题名是“兄弟”,但是“兄弟”两个字却不能出现,他也写不出来。他将被斩首。好在曹植才华横溢,能说会道,很快就写了一首诗:“煮豆烧豆芽,豆在鼎里哭,同根同源,何必急着互相炒呢?” ”诗中用了一个比喻:豆子把豆子放在锅里煮,豆子连豆秆一起煮,于是豆子在锅里哭道:“我们同根生,为何如此急于相杀” ?”这暗指曹丕的残暴。曹丕听后,感到羞愧,不再杀曹植。
【智慧之言】:纵观几千年的历史,帝王、王子、孙子为了名誉、地位而互相争斗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们和睦相处、互相包容、互相让步的例子很少见。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幸福地生活,唯一的方法就是了解生活的原理。如果你不明白,你就做不好。如果你做得不好,你就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生活。这是规则。
17、程门立雪
宋朝时期,有一位学者,名叫杨时。他非常尊敬老师,一直虚心好学。 《城门立学》是一篇关于他尊师重道、刻苦学习的短篇小说。
杨时少年时就非常好学。后来他中了进士,却不想做官。他不断向老师们请教、学习知识。当时,程浩、程颐两兄弟是全国著名的学者。杨时首先拜程浩为师,学到了很多知识。四年后,程浩去世。为了继续学业,他拜程颐为师。此时的杨时已经40岁了,但他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乌云密布,一场大雪即将来临。午饭后,杨时让同学尤佐去程毅家向老师请教问题。看门人说程毅正在午睡。他们不想打扰老师午睡,就站在门外等着,一言不发。
大雪从天而降,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头上飘着雪花,刺骨的寒风让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然站在门外等待。
良久之后,程毅醒了过来,发现杨时和尤夜已经在门外的雪地里等候多时了,连忙将他们叫了进来。此时,门外的雪已经更大了。比一英尺深。
杨时尊师的好品德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正是因为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师长请教,他的学业才突飞猛进,最终成为全国知名的学者。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前来求教,不远千里拜他为师。大家都尊称他为“龟山老师”。
【智慧语】: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文盲到博学多才,老师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浇出了知识的花朵。学会尊重那些给予你知识并改变你命运的人。如果没有老师的明烛,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妙。
18、感动杀手的人
春秋时期,有一个愚王,荒淫无度。他有一个大臣,名叫赵玄子,为人忠厚,常谏国王。君主很不耐烦。一日,他忽然生起恶念,雇了刺客要杀赵玄子。凶手名叫锄(n),天还没亮就到了赵玄子的家。此时,赵玄子已经起身,将朝服穿得整整齐齐,闭目休息了一会儿,等待早晨的朝堂。凶手看到后非常感动,心想:“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恭敬,那他一定是国家的栋梁,如果我杀了他,就是不忠,对国家、对人民不忠。”人若不杀,则对君不忠,此为不信,何能活于世?”最后无奈,他只能撞树自杀。
【智慧语】:一个人的威严和尊严可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弟子规》 上面写着:“冠要正,扣子要打结,袜鞋要紧”。意思是:一个人的衣着要整洁,不能不伦不类。帽子也要正戴,不能歪戴。一个人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从他的外表和衣着上反映出来。
19、查道访亲
宋朝时,有一个人,名叫查岛。有一天,他和仆人带着礼物去拜访远方的亲戚。因为忘记带干粮,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所以中午他们很饿。仆人建议吃点礼物里的食物。查道道:“这怎么行?这些礼物既然是送给别人的,那就是别人的了,我们怎么能偷偷吃呢?”结果,两人只得忍饥挨饿。
【智慧语录】:《弟子规》 书中说:“用人时,一定要问清楚,不问就是偷。”意思是:如果向别人借东西,必须亲自向失主索要。如果不问就拿走东西,那就是偷窃。
20、多言何益
《墨子》中有这样一条记录:子琴问老师:“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吗?”墨子回答说:“蟾蜍、青蛙昼夜叫个不停,口干舌燥,没有人听。你看,鸡一鸣,天下震动,这样有什么好处?”多说话?”
【智慧名言】:《弟子规》 中国有句俗话说:“宁说多,不如说少。说实话,别狡猾。”意思是:人平时说话不要太多,否则说话太多就会犯错误。为了轻易成为麻烦的根源,还不如在适当的时候说一些实用又有意义的话。说话时,语言要真实、诚实,不要用甜言蜜语欺骗别人。
21、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公,准备随魏太子去赵国做人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如果有人说市场上出现了老虎,魏王会相信吗?”
”魏王说:“我不信。
庞公曰:“若二人说市上出现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说:“我半信半疑。
庞公又道:“如果三个人说市上出现一只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说:“我信。
庞公道:“明明市场上不会有老虎,但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现在赵国距离魏国,比这里的市场还要远,很难。”谈论我。”人数已超过三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国王能注意到。 ”
”魏王说:“凡事我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
后来太子以人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魏王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没有再召见庞公。
【智慧语】:要判断一件事的真伪,不能听一件事,也不能相信一件事。你一定要慎重考虑,否则就会误以为谣言是真的。评论别人时要小心。当你认为别人有错的时候,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观察他们。否则,你就会根据你的假设开始诽谤。有时候,一句不小心的话,就会给别人造成终生的伤害。
22、失人之察
《吕氏春秋》 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断粮时,七日七夜没有食物,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有一天,弟子颜回找了一些米,准备煮给老师吃。快熟的时候,颜回抓起一把吃了起来。孔子静静地看着,觉得颜回有些不敬,所以不太高兴。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饭。孔子巧妙地说:“我刚刚梦见了先王,应该先供净食,然后再吃。”颜回立即回答道:“绝对不是!刚才骨灰掉进锅里,我虽然把它拿出来吃了,但饭脏了,不能祭祖。”这时,孔子发现错怪颜回来了。
事后,孔子感慨道:“信的是眼,目仍不信;恃的是心,心仍不信。弟子们谨记,知人非易事。” ”意思是:我相信。我靠自己的眼睛,但亲眼所见有时并不可靠;我靠的是我自己的心,但我的心分析的东西有时是不可靠的。弟子们请记住: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
【智慧语】:有些人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真”,但有时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不要以为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不容怀疑的。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判断别人的好坏,可能并不是特别可靠,而且可能会夹杂着不真实的成分。
23、黄州菊
此前,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恰巧他不在家。苏东坡留在书房等待,看见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花园,吹落黄花满地金。”意思是西风吹过昨晚的花园里,菊花的花瓣飘落在地上,就像金子铺满了大地。苏东坡忍不住暗笑,宰相连常识都不懂。菊花在秋季开花,最耐久。即使它们干了,它们也不会脱落。于是,他在诗下写道:“秋花不似春花落,故请诗人细吟。”他说秋菊不似春花落,我请诗人仔细审阅。
王安石回来看见,也没有说什么。第二天上朝时,他偷偷请求皇帝将苏东坡贬到黄州。苏东坡被贬后,心里非常不满。他知道王安石是因为他的诗而报复他,但他却无能为力。他在黄州住了近一年,每逢重阳节,便邀朋友到后花园赏菊。秋风连连,他到花园里一看,菊花纷纷落下,满地都是金黄。他惊呆了。问了朋友才知道,菊花一般都不会掉花瓣,但黄州的菊花却很特别。的。回忆起续王安石诗的往事,苏东坡意识到自己学识浅薄,只见一面,不了解整体。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轻易笑了。
几年后,王安石将苏东坡调回京师。苏东坡曾专门为了续诗而去向王安石诚恳地道歉、认错。
【智慧语】:看不到高山,就看不到平原;看不到高山,就看不到平原;看不到高山,就看不到平原。不到大海,就不知道溪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其实每个人都很渺小。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首先要详细观察。在未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切不可轻信谣言、乱说话。
24、以人为镜
唐太宗是一位文武双全、智慧无与伦比的能人。他身边有两个“奇迹”监督着他的言行:一是长孙皇后,二是忠诚贤惠的魏征。每当皇帝犯错时,他们都会立即委婉地指出。据《贞观政要》一书记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风筝。有一天,他正在和小鸟玩耍,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他,赶紧把小鸟藏在怀里。魏征假装没看见,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议国事。太宗虽然担心这只鸟,但也害怕暴露,因为他信任并尊重魏征。魏征走后,太宗取出心爱的鸟儿,发现它已经死了。于是她伤心地回到后宫,愤怒地说:“我必须杀了这个农夫!”皇后听说后,询问原因,立即换上正装,向太宗行礼,恭喜道:“恭喜陛下,恭喜陛下!唐朝有魏征,有如此良臣,像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前所未有的好现象,国家的强盛指日可待。”于是,太宗渐渐平息了怒火。
唐太宗始终以“以人为镜”来观察自己,真正勇于改正错误、做好事。后来,魏征死后,唐太宗遗憾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裳;以古为镜,可以知盛衰;以人为镜,现在魏征走了,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
【智慧语】:可以用镜子观察身体的容貌和妆容;但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必须受到别人的监督,或者反映在自己的心里。一旦发现错误,必须立即纠正。让别人监督、提醒、指出你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错误,你就可以推断你一定是犯了错误。你应该反省并努力改正,并对指责你的人表示诚挚的感谢。我们也应该珍惜这个祝福的机会!
25、石崇斗富
晋代石崇曾与晋武帝叔父王凯比较奢侈:王凯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以蜡烛当柴火;王凯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以蜡烛当柴火;王凯使紫丝布行走四十里。若有结界,石崇便结出五十里的金阶结界。晋武帝暗中帮助王凯,赐给他一株珊瑚树,高约二尺,为世所罕见。王凯向石崇炫耀,石崇却意外地用铁如意将珊瑚树砸得粉碎,然后笑道:“别心疼,我付钱给你。”又命人取来六七棵珊瑚树,个个都很高。三四尺高,比王凯的植物强多了。王凯无奈,只能认输,抹脚走人,连那棵折断的珊瑚树也不留。
然而,这样的比较是完全愚蠢的。人的一生,关键在于德和知识。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品格和知识,过着贫穷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一样。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安于清贫,乐于教书,敏感好学。孔子教给他一个道理,他立刻就能触类旁通,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孔子对他寄予厚望,可惜他32岁就去世了。对于颜回的德行,孔子曾赞叹道:“颜回何其德行啊!一筐食一瓢饮,在后巷,人可以”不负他们的忧虑,但不改变他们归来的快乐。”这就是说,颜回吃饭时用的食物。喝水时,他用竹筒当碗,用葫芦盛水。他住在一条非常简陋的胡同里。别人看到他这么穷都为他难过,但他不改喜悦之情,依然很乐观。
【智慧语录】:《弟子规》 书中说:“唯有道德、知识、技能不如人,所以要努力自己。如果你在衣着、衣着等方面不如人,那么你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吃饭,你不用担心。”意思是:如果道德、知识和才华方面不如别人,就应该鼓励自己,努力追赶。在这方面你必须具有竞争力。但在物质享受上,我们一定要减少,不要攀比。即使你的生活比较贫困,衣食住行财力等不如别人,但你心里也没有什么需要。
忧愁。26、朱元璋轶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穷孩子放牛砍柴。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跟他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于是有两个人结伴去京城找他。 见到朱元璋后,一个人先开口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情景吗?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些蚕豆,放到瓦罐里煮。没等煮熟,你就抢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卡得你直翻白眼……”他还在那儿喋喋不休讲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把他杀了。 然后,朱元璋又问另一个人:“你有什么要说的?”那人连忙答道:“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头王’。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然逃走了'汤元帅’,但却逮住了'豆将军’,遇着'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随即降旨封他做了将军。 二人所说的内容虽然相同,但后者把朱元璋小时候偷吃东西的轶事,用一种特殊的“隐语”表达出来了。当事人听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听来,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当年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所以最后他的结果完全不同。 【智慧小语】:同样一件事情,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不但不会得罪对方,还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如果说话方式不当,就算是让人生欢喜的事,可能也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说话要讲究善巧方便。27、对症下药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你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与经验比你丰富,应该先问问他们,不要急着动手。” 接着,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当然要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答道:“子路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遇事畏缩,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他不要犹豫,听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动。” 【智慧小语】:智者对不同的人,所作的调教截然不同。就算他们犯的错误观点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样,但也因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异。因此,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对待,不能一概而论。28、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的名臣,他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有人劝他:“你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我只有两袖清风。” 【智慧小语】:官员有官员的德相,贤士有贤士的德相,圣人也有圣人的德相。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赞叹自己的老师具有五种美德——“温良恭俭让”。子夏也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说,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来有三种变化:真实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又觉得他很严厉。29、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成天形影不离。 有一次,他们在田里锄草。管宁挖到了一锭金子,但他对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华歆得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子摸来摸去,爱不释手。管宁见状,一边干活,一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个大官在窗外经过,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华歆却被这种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热闹。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痛心地宣布:“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管宁割席”。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如果不肯亲近有道德的仁者,无形中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危害。一旦让小人有机可乘,你所做的一切会一败涂地,甚至有可能堕入罪恶的深渊。30、孔子学琴
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智慧小语】: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以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31、编蒲抄书
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著名的法律专家。 【智慧小语】: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伟人志士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学不辍,终于学有所成。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想要追求知识和美德,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坚持、辛勤付出。32、心正则笔正
唐朝有位著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ē)。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叹,惊诧地问:“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智慧小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学苦练,才能成功。《弟子规》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说: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假如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假如字写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别能力强。33、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么,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智慧小语】:一个人懂得谦虚才有进步的空间,试想如果王羲之没有碰到那位包饺子的老人,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没有后来的努力,而我们现在也就看不到《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墨宝了。34、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个点。王献之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不错。”王献之听了,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一心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说: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35、不食周粟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说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位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二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周武王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他们二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智慧小语】:从世间上看,有些人为了不苟且偷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寂天论师谆谆告诫我们:宁可无有利养而当下死亡,也不能通过邪命养活,倘若陷入这样的处境,那还不如早点死了好。36、绝缨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皆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宴”。 七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七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七年前不究之恩。 【智慧小语】: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用宽容照见人生,人生往往会回报给自己更美丽的康庄大道。37、朱冲送牛
晋代有个人叫朱冲,他从小就待人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隔壁有个人心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庄稼。朱冲看到后,不但不发脾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说:“你们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方便。”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从此再也不让牛去糟蹋庄稼了。朱冲的待人厚道,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扬。 智慧小语:朱冲礼让恶邻,厚德载物,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乡里路不拾遗,村落没有行凶的恶人,这就是仁者风范。人格贤善,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38、周处除三害
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他在义兴非常出名。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恶名。因为他个子比较高,从小就死了父亲,没有读书的机会,人很野蛮,动辄就用拳头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再加上周处,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大祸害”。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人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智慧小语: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一个人首先应该知惭有愧,方能悔过自新。有愧即是指对那些下劣诸辈及其所行之恶劣事情,生起极大的忧愁心与厌烦心。39、学无止境
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 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 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 智慧小语:我们暂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40、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智慧小语:心胸狭窄、智慧薄劣的人常常会辨别:这是朋友,那是敌人。智者却一视同仁,慈悲一切众生,因为朋友和敌人两者之间谁有利益还不一定。41、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本是宫中的藏书官吏,以此他博览群书,发心撰写《史记》。凡书中有遗漏和残缺不全者,他便上山下乡深入百姓中间去采访讨教。就在他的巨著即将完工之时,不幸被国王发现,国王惧于将历代帝王的丑事传扬人间故将司马迁治罪,并将他的《史记》毫无遗余地焚毁,革掉官职,令其于死刑和宫刑中任选一种处罚方式。 周文王被纣王关在牢里,纣王还残酷地杀害了文王的儿子,并且将他儿子的肉做成肉酱让他吃,文王仍能忍受这么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写下了《周易》这部书;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却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并且写下了《春秋》一书传于后世;左丘明两只眼睛全瞎了,还以巨大的毅力写成了《国语》;屈原遭人排挤诬陷,楚王一点也不了解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反而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脚的膝盖骨,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子兵法》。 司马迁曾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历史上的这些伟人都能不顾自己个人的不幸而发愤著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志愿,便饮恨含悲选择了宫刑。他仅凭记忆重写《史记》,终于令这部光辉巨著留芳于世。 智慧小语:司马迁抛弃了个人的悲痛与屈辱,完成了自己的宏愿。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学习。42、拒绝奉承
宋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大臣,以刚正不阿著称。 有一天,一个人转交给宋璟一篇文章,并对他说:“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宋璟是一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开始时,他一边读一边赞叹:“不错,真是不错!应该重用。” 可是读着读着,宋璟的眉头皱了起来。原来这个人为了巴结宋璟,在文章中对他大加吹捧,这让宋璟很生气。 后来,宋璟对送文章的人说:“这个人的文章不错,但品行不端,想靠巴结来升官,重用他对国家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因此就没有推荐这个人做官。 智慧小语:识人难,识己更难。在称扬和赞叹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自己客观的认知,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43、忘我之境
《庄子》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普通的木匠叫梓庆,他平时帮人家做的,就是祭祀时挂钟的架子。虽然这是个很简单的活,但他做出来的架子,人人见后惊为鬼斧神工,觉得那上面野兽的形状,宛如真正的走兽一般栩栩如生。后来当地的国君知道他的手艺之后,专门唤他来问其中的窍诀。梓庆很谦虚,他说:“我一个木匠,哪有什么窍诀啊。如果你一定问,我就跟你说说:无非是我在做任何一个架子之前,首先要守斋戒,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斋戒的过程中,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利’,把那些为自己得到功名利禄的念头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名’,别人对我赞叹也好、诽谤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可以达到'忘我’之境。有了这样的心态,我就拿上斧子进山。进山以后,因为我的心很清净,哪些木头天生长得像野兽,一眼就会看到,然后把木头砍回来,随手一加工,它就成为现在的样子。我做的事情无非是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窍诀。” 智慧小语:我们做事不成功,要么是为名,要么是为利,要么是为自己的事情,有了这些障碍以后,心就静不下来,言行举止也跟着左右摇摆,甚至跟别人吵架争执。但若行为如理如法,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运行一样,我们可以逍遥自在地承办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业,不会遭遇任何违缘。44、六尺巷
据说出在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的桐城人张廷玉,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张廷玉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希望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接到回音,总管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一见也让出三尺地来,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后称为“六尺巷”。由此张廷玉名声大震,倍受乡邻的称赞。 智慧小语:居高位者皆应具有宽广的胸襟,深明大义,不吝啬琐碎财物。轻财而喜布施的人,其地位修行会更加稳固。当地位、财产、名声、境界、健康、才华、智慧等样样具足时,不要趾高气扬,此时应该想到,所拥有的这些世间福报看起来很美好,但再过一段时间肯定荡然无存,没有什么可傲慢的,应尽力布施以利益他人。45、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要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智慧小语:现在很多人每天要么散乱,要么昏沉,要么随着烦恼转,情绪不稳定是最大一个毛病。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46、甘罗拜相
秦嬴政年幼时,虽称为王然无实权,国家的命运全都操纵在吕不韦的手上,而吕是一个奸险歹毒且嫉妒心极重之人。甘罗的爷爷原本也是朝中丞相,因某事得罪了吕不韦而被刁难。吕不韦限他于八天之内送上公鸡蛋,否则将受罚遭杀。爷爷归家愁眉不展,小甘罗问明情况后说:“爷爷不必忧愁,我自有妙计。”第八日,甘罗不惊不诧地替爷爷上朝去了。朝中众人见来了位乳臭未干的小童,甚觉怪异,互相议论嘲笑着。甘罗却处之泰然正色道:“我虽不是朝廷中人,但此次是专程来替爷爷请假的,因为我爷爷今天在家生小孩,故不能上朝。”众人一听不禁哈哈大笑:“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简直是无稽之谈。”甘罗莞尔一笑:“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又岂能生蛋?”王臣上下无不惊叹甘罗的聪明才智,唯有吕不韦怀恨于心,本欲置甘罗爷爷于死地,想不到其孙子更厉害,便假意赞叹,而于心中又思计谋。当时正好需要人才出使敌国谈判,否则将起战争。吕不违则委派甘罗出使并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上卿。甘罗以惊人的智慧圆满地完成了使命,令敌我双方握手言和。自当上卿以后,甘罗备受秦嬴政的赏识,吕不韦嫉妒之火却从未熄灭,反而越来越炽盛,最后奸计得逞迫使年仅十二岁的甘罗服盐身亡。 智慧小语:嫉妒之心,人皆有之,看见别人的财富、地位、名誉、相貌等优于自己皆不堪忍,非但不赞叹别人的功德成就,反而竭力去损毁别人。一个人无论多么有能力、才华,倘若依靠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在他面前是不可能功成名就的。选择依靠处应观察其德行,若是嫉妒心重者一定要舍弃、远离。47、猿垂死乳子
武平出产一种猿猴,它身上的毛像金丝一样闪闪发亮,非常漂亮。小猴的色彩尤为奇异,它们性情驯顺,总不离开母猴。母猴机敏难以捕捉,猎人就用毒药涂在箭头上,伺机射杀母猴。 母猴受伤后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乳汁洒在林中让小猴吃,洒完后即气绝身亡。猎人剥下母猴的皮,对着小猴鞭打,小猴见了就会悲鸣着爬下树,束手就擒。每天晚上,小猴都要枕着母皮才能入睡,有的甚至抱着母皮跳着扑地而死。 智慧小语:母猴与小猴,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猎人为了捉到小猴,先用毒箭射杀其母,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48、鳝护子
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读书人。有个朋友送了条他最爱吃的鳝鱼。刚巧这一天闲来无事,周豫一时技痒,便想亲自动手,试试自己久未展露的手艺,煮上一锅清炖鳝鱼汤来尝尝。 周豫把鱼放入锅中,只见那些鳝鱼仍自由自在地在锅子里游着,在锅底下用小火缓缓加热,水温逐渐变高,鳝鱼在锅中丝毫未觉水温的变化,慢慢地就会被煮熟了,这就是周豫过人的厨艺所在。据说,用这方式煮熟的鳝鱼,因为不会经历被杀的过程,没有挣扎,所以肉质也就不会紧绷,相对地口感自然好上许多。 随着那一锅汤慢慢煮沸了,周豫将锅盖掀起来看看,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锅中有一条鳝鱼的身体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汤水之中。这条身体弓起的鳝鱼,整个腹部都向上弯了起来,露出在沸汤之外,一直到死了,身体犹然保持弯起的形状而不倒下。 周豫看到这种情形,心中感到十分好奇,便立刻将这条形状奇特的鳝鱼捞出汤中,取了一把刀来,将鳝鱼弯起的腹部剖开来,想要看个清楚,它究竟为何要如此辛苦地将腹部弯起。在剖开的鳝鱼腹中,周豫惊奇地发现,那里面竟藏着满满的鱼卵,数目之多,难以计算。 原来,这条母鳝鱼为了保护肚子里的众多鱼卵,情愿将自己的头尾浸入沸汤之中,直至死亡。护子心切而将腹部弯起,得以避开滚热的汤水。 智慧小语:所有的众生在做了母亲之后都会这样义无反顾的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令人为之动容。我们可以更慈悲一点,为了母亲,也为了孩子。49、母鹿断肠
晋朝有个叫许真君的少年,喜好打猎。 有一天,他上山打猎,射中了一只小鹿,却见母鹿奋不顾身地奔向小鹿,不断以舌舔抚小鹿的伤口,似有无限的悲伤,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 许真君感到非常奇怪,母鹿并未中箭,何以会死去?便将二鹿带回,剖开母鹿胸腹部,发现肝已尽碎,肠寸寸断。他见此惨状,大为感动,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于是折毁弓箭,立誓永不打猎。 智慧小语:一切物类皆有母子之爱,当生离死别之际,肝肠是何等的痛苦!母鹿因为爱子情深,所以不忍抛弃中箭的小鹿而逃,又因为过度悲伤小鹿之死,以致肝碎肠断。世间还有比此更悲惨的事吗?50、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官员,他品德高尚,为政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在百姓中很有威望。有一次,一个宋国人怀藏宝玉,兴冲冲地找到子罕说:“小人专程来给大人献宝,请大人收下。”子罕接过宝玉看了看说:“你还是拿走吧,我不能收。”献福人以为子罕不识货,子罕却笑着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假如你将玉给了我,我们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宝。”献宝人听后十分震憾和惭愧。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内心的珍贵,品德的高尚,往往是学会做人的基础。不贪是宝,守德一样是宝。51、孟母择邻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孟母终于满意了。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 智慧小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也有说: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学问。而与不善之人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52、三人行必有我师
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 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智慧小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要求人要谦虚好学,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意思是说: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若能诚心诚意地依止一切高尚人士,于知识渊博的学者前常常询问请教,交结忠厚、重义气的人,就能常时感受安乐。53、一诺千金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 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 智慧小语: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重义之人坚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承办。结交朋友应结交善友,若接触的是古道热肠,正义凛然的道友,自然会在无形中使自己的品格、智慧、大悲都得以增长。54、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就不幸逝世了。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济世救人。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范仲淹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问道:“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 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你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 算命先生很好奇,怎么两个志愿差这么大?就问范仲淹为什么。 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说:“你有这颗存心,真良相也。” 智慧小语:《入行论》中云:“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彼虽犯众过,欣然吾顶替。”以及“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此等诸行,表面看来近似损己利他,实际却是真实的利己。在将自己所喜爱之事与物无私地奉献以后,自己不一定会感受衰损。因果不虚,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在积累善业资粮的同时,于圣境处将得到相应的加持,于布施对境,凡受益之人皆会感恩戴德,竭力图报,大力帮助和承侍,如是便能顺利地办成自己心中所欲之事。55、晏子的车夫
《史记》有个故事说,齐国的宰相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相貌堂堂、身材魁梧,整天给宰相驾车很风光。晏子的个子矮矮的,相貌也不是那么出众,天天坐在后面的车棚里,谁也看不见,而那个车夫始终坐在前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非常傲慢。 有一天车夫回家,看见夫人收拾东西要回娘家。他很疑惑地问为什么,夫人说:“我觉得和你在一起特别丢人,很耻辱!”“我现在给齐宰相'开车’,你不觉得光荣吗?”“你一点学问都没有,却傲气冲天、趾高气扬,宰相有那么好的修养和学问,但一点也不炫耀自己。令人遗憾的是,你整天跟那么好的人在一起,却越来越傲慢,根本得不到任何学问和功德。” 后来晏婴跟这个车夫说,你有这样一个夫人,就冲你有这个夫人我就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反而提拔了这个车夫。 智慧小语: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驾于他人,那么来世一定会变成卑劣之人,甚至堕落恶趣。反之,假如将高位让于他人,自己情愿居于卑位,那么,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在人天善趣中备受恭敬。每个人的业力不同,才华、智慧、财产、能力等方面,可能有高低之别,但自己应该谦虚恭敬地看待别人。56、韦编三绝
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17岁便因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到了晚年,孔子喜欢阅读《易经》,但因其意义难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阅、反复学习,直至弄通为止。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最后,孔子把对《易经》的研究心得,写成了十篇文章,取名《十翼》。后人将《十翼》附在《易经》后面,作为《易经》的补充。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智慧小语:孔子有一句名言:“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意思是说:学习一样东西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感到学习它有乐趣。正因为孔子能够这样勤奋读书、刻苦专心,才能成为一代圣人。57、害人的报应
魏朝有个人叫杜昌,他妻子的嫉妒心相当大。 有一次,某个丫环给杜昌梳头。他妻子见后醋意大发,残忍地把这个丫环的手指斩断了。过了几天,她的手指就被狐狸咬断了,感受了极其难忍的痛苦。 再过一段时间,杜昌喜欢听另一个丫环唱歌。他妻子又命人割下那个丫环的舌头。后来,她自己的舌头糜烂,痛不欲生。 最后,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特意迎请一些禅师诵经,自己也忏悔了七天七夜。 七天七夜过后,有一次,禅师在给她念忏悔文的时候,从她口中出现了两条毒蛇。见此情景,禅师加快了念咒的速度,两条蛇完全出来,然后掉在地上就不见了。 从此,她的舌头便恢复正常了。 智慧小语:报应,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因果的循环和报应,更让人不得不警醒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善良的人,与人为善的人,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58、跪羊图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孩子很不孝敬爹娘,爹娘没有办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个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有办法。他对孩子的爹娘说:“把外甥交给我吧,过一段他会回心转意,成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见了外甥,既不骂,也不打,二话没说,把一只羊鞭递给了外甥。六月的一个晌午,太阳象火球一样烤着山坡,鸟儿都藏在树荫里不出来了。舅舅也把外甥带到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有几只小鸟在炎热的太阳下飞来飞去。外甥问舅舅:“这几只小乌鸦不怕热吗?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忙什么呢?”舅舅指了指大树上的鸟窝说:“猜想鸟窝里正有一只老得飞不动了的乌鸦,正仰着头、张着嘴,由小乌鸦一口一口地喂食。要是没有这些懂事的小乌鸦喂它,它会饿死的。这就叫'乌鸦反哺’。”外甥在一边听了,默默地低下了头。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里摆弄几只小羊羔。外甥看见小羊羔都是跪着吃奶,感到奇怪。就问舅舅:“小羊羔为什么总是跪着吃奶?”舅舅坐在一块石头上,讲述羊羔跪乳的来历: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遇到别的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用头抵抗保护小羊。一次,羊妈妈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近来你瘦了很多。吃上的东西都让小羊咂了去。你看我,从来不管小鸡们的吃喝,全由它们自己去扑闹哩。”羊妈妈讨厌母鸡的话,就不客气地说:“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头来犯下拧脖子的死罪,还得挨一刀,对你有啥好处?”气走母鸡后,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不觉下泪,“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 智慧小语:乌鸦还知道反哺、羊羔还知道跪乳,人难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吗?59、明其所欲,行其所善
齐景公在位时期,有一年雪下了三天还不停歇。景公披了一件贵重的狐白皮袍,坐在厅堂旁边的台阶上看雪。晏子入见景公,在他身旁站了好一会儿。景公说:“这天气真怪,下了三天雪,却不怎么寒冷。”晏子接着说:“天真的不寒冷吗?”景公笑了,怪晏子不相信。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君主,自己饱食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挨冻;自己安逸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劳累。现在君主您却不这么想。”景公听了说:“你说得对,我受教了。”于是,景公就下令打开府库拿出皮袄,打开粮仓拨出粮食,发放给那些受冻挨饿的人。 智慧小语:谏之一字,可以使人举一反三。婉转的表达意思,且让听的人明白道理并能实行。晏子真的是一个有智慧又有怜悯百姓的悲心之人。60、遗子孙以清白
徐勉虽然官位显要,但无心经营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曾善意地劝说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们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写信告诫他儿子徐崧说:“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过,不只是不经营而已。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只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以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以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给他们留下一部经书。’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实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 智慧小语:徐勉留给子孙清白,这是一笔最为富足、也是最为宝贵的财产。他之所以这样做,有三点非常中肯的理由:一、留下一大笔家产给子孙,如果子孙只会花费,不知管理,结果还是归于别人,白费一场安排。二、子孙有才学,即使没有一点家产留给他们,凭他们的学识和本领,也能富裕起来。三、最重要的是,给子孙满箱满箱的黄金,不如培养他们长知识长技能,懂得为人正道,不贪不占。标签:
用户评论
太赞了!我一直想学习国学经典,可是总觉得不知道从哪开始。这个 120 个故事真是太棒啦,正好可以每天学习三个,循序渐进地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听妈妈讲这些故事长大后就都忘了,现在看看感觉又回到了童年,有些故事真的很有启发意义啊!值得收藏收藏,慢慢回顾。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国学真是太深奥了,我还没入门就被吓住了,这120个故事会不会难度太大?我还是先从里面挑几个简单的故事来开始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买这个书集了吗?好像不错的样子,想看看哪些故事能让我涨知识增智慧,感觉每天看三个也许真的可以慢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国学经典很多都是家常便饭的故事,小时候听过无数遍了,这 120 个故事里会不会有重复的?建议先查看一下内容再购买,避免浪费时间。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国学其实不太懂,但是总觉得它很有文化底蕴,希望通过这个 120 个故事能了解一些古老历史,也让自己变得更睿智.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传统文化真的很重要!我打算把这份 “国学经典故事” 打印出来,放在书房里,每天坚持阅读三个故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有心了! 竟然把 120 个故事都整理出来了。真是个宝贵的资源呀,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故事听起来很古老,可能不适合我们现当代的人来说明道理吧?我觉得还是学习一些现代社会性的知识更现实!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看过一些国学书籍,感觉很多东西都很晦涩难懂,希望这 120 个故事能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述这些经典。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天看三个故事虽然听起来轻松,但要坚持下去还是需要一定的毅力吧?希望能保持学习的热情,一直到最后!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好奇这个 “120个 ”里有哪些故事,是不是都有我的童年印象啊?一定要买来一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收藏了!希望可以趁着每天读三个故事的时间,潜心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国学的故事虽然经典,但有些内容可能过于陈旧,现在社会的风气已经改变了很多,不一定适合作为人生的指导方针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这种整理好的资源!感觉可以慢慢学习,每天也只用个小时间就足够了。非常棒!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书集的价格是多少啊?性价比怎么样?如果价格合适的话,我真的很想买来收藏!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我对国学不太熟悉,但总是觉得它的故事很有价值,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一些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思想。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天看三个故事的习惯我觉得很难坚持,因为工作还有其他活动也很丰富呢!不过我会尝试着做到,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魅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