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不过时
曾经,我特别讨厌咿咿呀呀的戏曲,又墨迹又无聊,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唱些什么,更不明白为啥那么多人为之着迷。总觉得,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文化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主流,这些民间戏曲早该退出历史舞台啦!
我的外公是个名副其实的戏迷,不仅痴迷于看戏,还热衷于听戏、唱戏。每天清晨,他就在村口的大树下,边唱边演,仿佛整个舞台都属于他。那曲《玉堂春》更是他的最爱,每次唱起都如痴如醉。每当我趴在窗上喊他别唱了,过路人都在看他时,他总是兴奋地挥手,仿佛找到了知音。而我对他的爱好却不屑一顾,更喜欢追逐流行文化,听“时代少年团”的新歌。每当村里来了戏班子,外公总是兴致勃勃地去看,而我则宁愿待在家里,享受我的流行世界。然而,看着外公那陶醉于戏曲世界的神情,我渐渐明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舞台,而流行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选择。
直到有一天,我去看一场演出,有个节目叫《艺苑新蕾》,服装上画了个大大的脸谱,我觉得它透着古怪,便扔在柜子底层,不见天日。直到几个月后,一向走在时代前沿的表姐惊喜地发现它后,爱不释手,我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她。后来到她家,我发现她房间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脸谱,收集了非常多戏曲光盘。我嘲笑她:“怎么你的品味变得这么土了?"“说什么呢?”表姐嘴一撅,正式说到:“你不知道吗?脸谱和戏曲是我们中国的标志。挂着脸谱,无论到世界哪儿,老外都知道咱们是中国人…”接着,表姐给我上了一堂戏曲课,我也惊讶得半天没回过神来,
回到家,外公依旧在唱:“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外公,你们现在还流行这曲子?"“对呀,我们永远都流行这曲子。”对了,你那蚊子哼哼不唱啦?"“嗨,主唱糊了,没人唱了!”
经典永流传。我这才明白,戏曲不分时代,它不会过时也不会老套。此后,我不再排斥戏曲,因为它象征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不虚此行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图腾。暑假的一天,我跟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国第一座陶瓷专题博物馆。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南宋官窑中的“制陶室”,“制陶室”中的灯光是鹅黄色的,里面十分温暖,一个姐姐走了过来,原来她就是讲解员。“大家在做的时候,先把陶泥搓软,将它放到你桌面的小板上,用小竹刀先刻出大的轮廓,然后再捏一些小形状彩陶加以点缀。”讲解员姐姐边讲解,边演示,终于我们可以开始动手制作了。
我拿起一块乳白色的彩陶搓了起来,原来,比想象中的要硬,我以为我可以搓得很软,可谁知稍一用力它就碎了!这时,正在一旁笑话我的楼铭月也因为不小心一用力,彩陶变身成一颗颗的小颗粒了。月月也很不甘心,想将它们重新合拢,再融入大块中,可能她操之过急,那些小颗粒干脆成了“粉末”状……渐渐地,我们摸索出一些门道来了,才知道原来看似简单的一步做起来这么难!
彩陶终于软了,大家都捏起了形态各异的东西,可爱的小章鱼,书、小鸟、花瓶……特别有趣,我也将自己做的花瓶小心翼翼地放上去。最后,我们的杰作终于都完成了,就等着它们进烤箱啦!
在等彩陶出炉期间,我们组队去参观了“南宋官窑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们欣赏了历代的古陶瓷,了解了陶瓷的历史,还学到了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风格以及胎釉的特点。
我看到烤好的花瓶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全是白色的,可以称为洁白了,接下来就是上色了,我拿起眼睛点一下,龙身绿色,花有红的白的黄的,不一会儿“温式花瓶”就完完全全地做好了!我看着花瓶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时,有些同学已经拿着彩陶作品来炫耀了,我们也赶紧回制陶室取回自己的作品用装裱。大家拿着自己的作品,心里别提多美了!
这就是陶艺,充满艺术魅力与想象力,让我更惊讶的是前人的智慧!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既了解中国陶瓷的历史,感受了南宋的历史文化,又亲身体验了创造陶艺的乐趣和艰辛,真是不虚此行啊!
标签:
用户评论
这个标题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从标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传统文化深刻的思考和深厚的情感。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起来让人不禁联想到个人经历如何与传统价值观产生共鸣,或者是如何通过亲身实践来弘扬、传承这些古老的文化。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我与传统文化”传递出一种深深的联系感,似乎邀请读者一同体验个人成长中的文化探索之旅。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的文章或许会触及到诸如家风、礼仪、节日庆典等传统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让人们对文化的继承有更深的理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2篇成长与传统文化相关满分作文”提醒我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教条式的知识堆砌,而是一个个体在时间的流逝中与之互动、并从中汲取力量的过程。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者可能会期待看到一些独特的故事,讲述如何将这些传统概念转化为当代行动,实现个人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和谐交融。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评论中的观众或许会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或经历,在传统文化方面与他人建立共鸣,感受不同文化的融合之美。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的文章可能触及到对未来的思考,“我”是否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继续守护和创新这些传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者可能从中汲取灵感,开始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学习传统技艺或历史故事,探索自我与文化身份的联结。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评论中可能会有反馈对作者独到见解的支持或期待更多具体案例分享,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中的巧妙方式。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内容或许会涵盖教育、家庭环境、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与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者们可能会建议增加更多的互动元素,比如手工制作、表演艺术等实践活动的描述,以便更加生动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评论中还有可能提出对文章结构的反馈,如希望看到更多个人情感的流露,以更深层次的人物刻画和故事讲述吸引不同背景的读者。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观众也可能会探索文章是如何平衡了学术严谨性与情感共鸣,赞赏作者在展现传统文化深厚内涵的同时,又不失其当代价值的思考角度。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人可能会分享他们自己的经历,如何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到个人的生命意义。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评论中也有可能提议更多地探讨传统的生命力,以及这些古老的智慧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时可能带来的洞见和启示。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的文章能够启发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比如学习一种乐器、品尝一道传统美食或参与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者反馈中也不乏对于语言风格的赞美与建议,在保持文学性和教育价值的同时,如何用更加亲和、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述这些故事显得尤为重要。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后,对于文章的关注点,除了个人感悟、“我”的成长过程以外,是否还可以融入更多跨文化的比较,以及在国际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