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名叫瑞瑞,他特别喜欢艾莎公主。
我经常穿短裤,但想象自己穿着长裙。我时不时地旋转着,唱着:“让
走吧,放开吧……”
蕊蕊的妈妈有些担心,悄悄来到我身边说:
“蕊蕊这样会不会太‘少女’了?他是个男孩啊!”
3岁左右的孩子喜欢玩装扮房子等富有想象力的游戏,这并不奇怪。然而,我们成年人期待并经常看到的是:
女孩们假装“妈妈”,哼着儿歌哄宝宝入睡;她们假装成“阿姨”,围着花围裙做饭;他们假装是餐馆的“服务员”,戴着花头巾迎接客人……
男孩们假扮“交警”在高速公路上指挥交通;冒充“消防员”在高楼前灭火;冒充“司机”开大货车运输货物……
即使时间、地点变了,材料、玩具也变了,孩子们根据性别的角色分配往往是相对固定的。
我们成年人也认为男孩和女孩应该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行为。 “男孩要像男孩一样”,“女孩要像女孩一样”。这是“正常”的。
对于像瑞瑞这样的男孩来说,冒充艾莎公主是不是有点……不太好?
事实上,这种“男孩应该玩什么”和“女孩应该玩什么”的意识已经可以被认为是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什么是性别刻板印象?
所谓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性格特征的固定看法或信念。
它不一定有事实依据,也不考虑个体差异。它只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固定观念,使人们坚信某种类型的性别角色具有一定的特征。例如:
说起“爸爸”,一定是勇敢、睿智、坚强、独立,应该赚钱养家,做一家之主;
说到“妈妈”,一定是温柔的、感性的、唠叨的、应该做家务、照顾孩子的人。
赞美“男孩”时,常用的形容词有聪明、坚强、勇敢、坚强……
赞美“女孩”时,常用的形容词有安静、乖巧、美丽、可爱……
但男女之间的差异真的有那么大吗?
性别差异,是先天如此,还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呢?
两者都有。
先天因素:
* 女孩通常比男孩说话早。
* 男孩比女孩更具工具性攻击性,例如抢其他孩子的玩具;女孩更容易出现关系攻击,例如忽视和孤立他人。
* 男孩通常比女孩更活跃,更容易被唤醒。
* 男孩的睡眠更容易受到干扰。
* 男孩更容易做鬼脸。
先天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但一般来说,女婴和男婴之间的差异很小。
对于成年人来说,在不告诉他们的情况下,通常很难区分男孩和女孩。
婴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远大于其性别差异。
父母、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后天因素可以放大或缩小这种先天差异。
但目前,我们的社会似乎有放大这种差异的趋势。
教养因素如何放大性别差异?
成年人常常无意识地以更多不同的方式解释男孩和女孩的行为。
我们来看一个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约翰·康德利向成年人展示了一段9 个月大的孩子对不同玩具的反应的视频。
尽管每个人都观看了相同的视频,但一些成年人被告知孩子叫“约翰”,而其他人则被告知孩子叫“玛丽”。
该实验要求成年人判断和评估婴儿的快乐、愤怒和恐惧程度。
当婴儿看到小丑从盒子里跳出来时哭了,大人们知道婴儿的名字叫“约翰”,以为婴儿哭是因为他生气了。
知道孩子叫“玛丽”的大人以为孩子是因为害怕而哭。
显然,我们成年人在观察孩子的行为时,会不自觉地加上“性别过滤器”。
这样一来,我们大人在向孩子呈现性别世界的时候,难免会不自觉地戴上这样的“性别过滤器”,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例如,有一项关于“童话故事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 (—— 《中国童话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作者:于小青于凯莲)
研究发现:
在童话故事中,男性角色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女性角色;
男性所扮演的职业角色远比女性丰富;
女性的工作挑战性较小,主要处理家庭事务,而男性则是智慧和勇敢的化身。
性别滤镜有什么问题吗?
如果大人通过“性别过滤器”观察孩子,孩子也通过“性别过滤器”观察世界,当然更容易符合社会的期望。 —— 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
我们先来说说之前对童话书的研究。为什么童话书要这样写?这本童书适合孩子看吗?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之所以给孩子读童书,是因为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婴儿的生活经验很少,自己的生活面积也很小。童书是很好的补充,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
因此,在给宝宝挑选书籍时,应尽量选择与宝宝日常生活、情感经历相关的书籍。
在当今社会的大多数家庭中,母亲确实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儿童书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更符合孩子们的情感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童话书中的这种人物设定是比较合适的,而且与幼儿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女性早已离开了家庭。尤其是在中国,女性就业率相当高,职业妈妈简直太常见了。
除了母亲之外,许多女性还是医生、警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科研人员、司机、经理……
你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没有女性的职业。
与此同时,随着母亲的职场责任越来越重,年轻一代的父亲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参与育儿、分担家务。
如今的年轻父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参与孩子的生活,他们比自己的父亲和祖父更愿意照顾孩子。这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的童话书中仍然只有男医生、男警察、男司机……这样的刻板印象已经不符合孩子们观察到的社会现实。
而且,如果男孩和女孩从小就因为性别而受到不同的对待,并被赋予不同的社会和职业要求,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例如,一个在数学方面有天赋、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和逻辑感的女孩,可能会因为性别刻板印象而在这方面不受重视,并且不被允许爬高或低去探索空间。相反,她被要求“玩”女孩玩的游戏”,从而错过了在数学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机会。
一旦孩子不完全符合人们对特定性别行为的理解,他或她可能会受到排斥并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例如,瑞瑞,一个想模仿艾莎公主唱歌的男孩,不应该忍受别人异样的目光:“你怎么能模仿一个小女孩呢?”
但如果相反,是一个小女孩模仿一个小男孩,我们似乎就宽容得多。
这对瑞瑞来说确实不公平。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弱化孩子对性别的刻板观念?
1.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它是否扩大了性别差异?
我们自己是否较少拥抱男孩而较多拥抱女孩?
我们是否经常鼓励男孩玩更多冒险、探索和身体碰撞的游戏,例如踢球,而鼓励女孩玩安静、乖巧、较少身体碰撞的游戏,例如过家家?
一些研究发现:
家长在教育两到四岁的男孩时经常使用“命令”,而在教育女孩时则耐心地给予大量“解释”;
看来这对男生不公平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男孩子?
父母们可能会觉得这是在帮助儿子备战!
男孩未来将不得不面对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我们越早教他们坚强和勇敢越好。男孩子不能哭、不能害怕、不能撒娇!
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苏珊·大卫坚持相反的观点:
“研究表明,压抑情绪的人适应能力较差,情绪健康状况也较差。”
大卫博士说,我们可以从让男孩体验自己的情绪开始,让他们体验自己所有的情绪,而无需父母评判或提供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帮助他们吸取重要的教训: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情绪只是情绪,别害怕。”
2.给宝宝选择玩具和物品时,要注意避免刻板印象。
研究表明(杜丹,苏艳杰,2005),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的玩具选择有显着影响,尤其是4-5岁影响更显着。
例如,当我们给孩子们送礼物时,女孩通常会收到更多的玩具,如洋娃娃和手工练习,而男孩则收到更多的玩具,如卡车和运动器材。
相比之下,女孩可能会“幸运一些”,因为除了洋娃娃,父母还可能为年轻女孩购买卡车、足球、机器人等更“男性化”的玩具;
但男孩玩“女性化”玩具的机会要少得多。家长基本上不会给男孩买布娃娃、手工编织玩具之类的玩具。
如果男孩喜欢玩“女性化”的玩具,他们也更有可能受到批评和纠正。男孩更容易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但事实上,如果一个男孩在做手工练习,他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鼓励男生选择需要精细加工的材料,有助于培养他们耐心、细心的品质。
如果女生喜欢玩一些结构搭建玩具和运动玩具,可以有效增强思维逻辑或者增强女生的身体素质和承受能力。
玩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而认识世界不应该有“男人和女人”之分。
3、注意从嘴里出来的“语言强化”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人就是父母。
因此,父母的每一句话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因此,父母必须小心,不要“无意中”强化孩子的性别刻板印象。
例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
“别害怕”;
“别调皮”;
“别哭”;
“不能这么粗鲁”……
但最好不要说:
“男孩不可以哭”;
“如果你是男孩,就不要害怕”;
“你一个女孩子怎么这么调皮?”;
“女孩子不能粗鲁”……
女孩子可以随便哭吗?男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粗鲁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遵守规则、有礼貌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与男孩女孩无关。
3.鼓励自己和孩子“双性化”
一位名叫桑德拉·贝姆的心理学家提出了鼓励孩子变得“雌雄同体”的想法。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双性化并不是鼓励男孩像女孩,或者鼓励女孩变得更像男孩。
相反,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将男性视为坚定和自信(通常是男性特征),但也友好和温柔(通常是女性特征);
认为女性富有同情心和温柔(通常是女性特征),但也自信、独立和有竞争力(通常是男性特征)。
事实上,如今中国的很多父母已经是“双性化”的优秀典范。比如,很多父亲事业有成,也擅长做饭,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好一桌好菜;妈妈们可以照顾孩子和家庭,同时他也是职场上的业务骨干,每天都有非常重要的工作。
男孩和女孩之间确实存在先天的性别差异。在学前班,确实有必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别教育。
例如,两岁至三岁的孩子通过在私处粘贴玩具、拼图、布娃娃、图画书来学习保护自己。 (这是另一个话题,下次有机会再专门讨论)
但在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尤其是在当今时代。
我们需要幼儿明白,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作为个人而不是特定性别的代表行事。除了身体特征的差异之外,一个人的性别并不那么重要。
标签:
用户评论
太意外了!我还真没想过童话书里的男角色这么多。小时候看的时候完全没感觉,看来以后得带着孩子一起读,仔细观察一下男女角色的描写。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研究结果很能说明问题,从童年的阅读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别认知。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的童年就是读童话度过的。那时候女英雄不多啊,更多的还是王子公主类型。不过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故事都是描写女生勇敢、独立的。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同意标题的说法。很多童话里,男角色都是强势的,带有一种男性主导的叙事结构。 其实在生活里,女性也是一样值得被重视和尊重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跟社会观念有关吧?传统文化中,对男性还是更倾向于强大、勇敢,而对女性则强调柔弱细腻。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应该打破!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也觉得童话书里很多都是男性角色,而且这些男性角色往往都拥有高权力的地位。这肯定会影响孩子对女性的认知。 应该多关注一些女英雄的故事,丰富孩子的视野。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研究很有意思,但我觉得也不能完全把责任推到童话书上。家长和教育方式也很重要。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理解性别平等的概念。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同意呀!童话故事中男角色确实多啊,而且很多都是非常有力量的角色,这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判断。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家长来说,我一定会和孩子们一起聊这些问题呢!引导他们去关注不同性别的人物,让他们明白男女平等的道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引起重视吧!童话故事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应该确保它能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很多以前读过的童话故事。真是这样的,男性角色确实比较多一些,女性角色更多的是在“等待着拯救”的角色设定。需要更多多元化的角色塑造才能塑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环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应该从娃娃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男女平等的重要性。童话书里的人物设定也应该更科学、更合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研究很有深度啊!看来我们需要多阅读一些带有女性视角的童话故事,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性别认知。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除了童话书,还很多其他类型的书籍和文化输出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电影、电视剧等等。我们应该关注并积极推动性别平等教育!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确实有很多出版商会推出一些比较注重女性角色的童话故事了。家长们可以选择这样的书籍给孩子阅读,从小培养他们的多元化思维。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老师,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引导他们用批判性思维去阅读童话故事,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并能思考那些性别角色的设定是否合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研究提醒我们要在培养下一代孩子中更加重视性别平等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发展方向!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从小就喜欢读童话书,但现在回头一看,那些故事里似乎并没有太多关于女性的角色。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精彩的童话故事能够为女孩们带来新的力量和启迪!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需要重视。我们应该鼓励编写的更多女主角的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世界上有许多样貌,任何性别的人都有能力成为英雄、拯救世界!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