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我们要带孩子们在童话的想象世界里驰骋,首先要让孩子们对童话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体会童话的特征,为创作童话做铺垫,打基础。
童话故事读得多的孩子,往往能够体会童话的分类。
童话故事按创作人分类分为创作童话和民间童话,最显著的就是安徒生的创作童话和格林兄弟收集的民间童话。
童话故事按表现方式分为知识体童话、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
知识体童话如《小蝌蚪找妈妈》
超人体童话如《巨人的花园》
拟人体童话如《丑小鸭》《稻草人》
统编教材三上三单元的四篇童话故事,其中的《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三篇都是直接将动植物拟人化,是特征明显的拟人体童话。
常人体童话如《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神经质的弗先生》
今天我们重点来梳理常人体童话的两种创编表现思路:
一、夸张
以贾尼•罗大里《电话里的童话》中《神经质的弗先生》为例,为了突出弗先生神经质这一特点,运用多个夸张的事例来表现,例如弗先生听到蜈蚣在墙上爬行发出噪声而睡不着;一小粒糖渣从蚂蚁身上掉下来就以为是地震了;因为害怕灰尘从来不走路,更离谱的是从窗户里掉下来没有被摔死,却被裤子上粘的一粒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苍蝇屎给气死了。
这样的“神经质”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罗大里用了夸张的想象来表现,是童话中才可能存在的。
类似的夸张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一样在呈现,夸张的情节让我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思考人性。
二、从现实到想象的接口
我们读过许多类似的想象故事,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兔子洞、《青鸟》中的钻石帽子、《神笔马良》中的神笔、《绿野仙踪》中的龙卷风、《小海伦的秘密》中的阁楼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火柴的光亮、《渔夫和他的妻子》中的会说话的鱼……太多太多故事运用生活中的道具让我们从现实走进想象的世界。
现实与想象的界限,通过生活中的小物件就可以实现。
孩子们晓得了创作童话的路径,该是多么欣喜呀!
童话创编的其他通达路径,我们以后继续挖掘与探索。
#秋日生活打卡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