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古代妙文《千字文》: 10历史典故及详解

晓雯 419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古代妙文《千字文》: 10历史典故及详解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古代妙文《千字文》: 10历史典故及详解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千字文》是南朝周兴嗣写的一首四言律诗。全文共250句,每四个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连贯,音韵和谐。其中有很多典故,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10个。

1、龙老师火帝,鸟官人帝。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深邃、神秘。传说中,傅以龙为官,神农以火为官,轩辕以云为官,金田以鸟为官。它们都博大精深,是古代文化的缩影。龙族的主人是傅,

他是中国古代黄三的首领。三皇五帝是谁?传说从来都不一样,各有各的根源。据晋代历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将解释为傅、神农、黄帝。

火帝是发明火钻的人,是人类文明的创始人。有了火,人类告别了黑暗,进入了文明的光明时代,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火帝。鸟官是中国古代五帝第一少昊家族。

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五位皇帝。黄仁的雉是一个皇帝的姓氏,代表着古史上的天地人黄三,与古史上的傅、神农、黄帝不是一个概念。

说到中国古代史,首先要区分几个时间段:宋元明清属于近古,魏晋南北朝、隋唐属于中古,夏商周秦汉属于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属于上古,傅属于之前的上古。中国古代史的基础是盘古开天辟地。

现代科学证明,地球形成于50亿年前,生物出现于40亿年前,人类出现于500万年前,所以我们的老祖先盘古至少有500万年前的历史。

盘古降世为天地人黄三。这个时期太长太老,没有文字只有传说,太古老无法考证。《鉴略妥注》是一本儿童历史教科书,里面唱着:乾坤初开,黄三,天地人;皇帝的十二个儿子,

地黄一郎;黄仁的九个兄弟中最长寿的有八千岁。

传说在黄仁时代,人的寿命最长,有18000岁。那时候,人们住在山洞里,又潮湿又不安全,还经常遭到野兽的袭击。于是它们在树上筑巢,吃水果穿树叶,进入筑巢时代。然后他学会了钻木取火,进了燧人氏。

也就是火皇时代。

火帝是龙的主人伏的后代,伏羲也写伏羲,意思是征服野生动物。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家所说的12000年前的狩猎阶段。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在12,000年到14,000年之间,也就是在傅时代。傅姓冯,号太昊,

他的母亲华胥氏被青红诱导,生下了伏羲。这时,一个马头龙身的怪物从黄河里出来了,它的毛是卷曲的,身上有斑点和花纹。傅受到这次会议的启发,把结绳的长短线条结合起来,画出了八卦的符号。并根据龙马上的图案发明了渔网。

使人类文明进入渔猎时代。因傅见龙马,以龙为取名,如青龙关、赤龙关、关,故称傅为龙主。

太昊伏羲的都城万秋(今河南省淮阳县),在位115年。傅陵被称为世界第一陵。每年二月二,龙抬头,都会在太昊陵祭祖,成为一种古老的祖先会议。人们想摸摸女娲用泥土造人的后代窑和泥狗。

人类学会用火之后,文明阶段才真正开始,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神农。神农姓姜,称炎帝。他自称太阳神和火德王,火二字是炎,所以神农也是火帝。炎帝因火之德,以火命名官员。

例如,春季官员称之为火,夏季官员称之为鹌鹑火,秋官称之为西方火,冬季官员称之为北方火。神农在位140年,择五谷,尝百草,教人耕种庄稼。他是农业的祖先,也是药王,而供奉在王耀庙里的药王就是神农。还有孙思邈的,

但孙思邈是唐代伟大的医学家,比神农晚得多。

鸟官说,五帝中的第一个是,也被称为金。他是黄帝的儿子。他被称为少昊家族,因为他学到了太昊伏羲家族的知识。当时是太平盛世,一只凤凰飞来,于是他的文武百官都以五鸟、五鸽、五雉等鸟类命名。

比如有凤鸟官,玄鸟官,蓝鸟官等等,所以称他为雉鸟官,意思是以鸟为图腾。《历代帝王年表》记载:少昊金田,初居姜水,住穷桑,随金德王住曲阜。凤鸟以鸟为官,84年崩。

黄仁指的是古代的皇帝、黄帝和黄仁,因为它太古老了,听起来像是科幻故事。比如《史记路补三皇本纪》年,传说黄仁有九头六大鸟九兄弟,分封九州,各立一城,传了150代。

总计45600年。黄仁有九个头。谁能相信?只是作为一个故事。历史上,黄三在古代被称为富、神农、黄帝。这就是历史上看到的黄三,在殷商的历史文献中有文字记载。

古代天地人黄三说,天上的玉帝是掌管人类性行为的皇帝。如果人做事良心不好,不讲正义,皇帝会给你带来灾难,接受你的性。冥界最恐怖的人是掌管人的生命的帝皇。人要是不孝父母,不讲道理,地黄会为你病倒的。

夺走你的生命。世界的皇帝是君主,他掌管人们的身体。如果人们作恶犯罪,皇帝会惩罚你,让你失去人身自由。天地会推广黄三的目的无非是让人学好。我们应该害怕不让自己的脾气失控。一旦积重难返,悔之晚矣。

龙主火帝,鸟官帝的传说,在《吕氏春秋》 《汉书》等古籍中都有提及。

2,文的开头,而是衣服。

这两句话讲的是黄帝时代。黄帝被认为是人类的祖先,人类文明的进程从黄帝开始就正式开始了。黄帝姓季名云,生于轩辕之丘,又名轩辕,名熊氏。他在位一百年。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的历史以甲子为标志,延续了五千年。

所以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是仓颉创造了文字,仓颉创造了文字;凌伦做音乐,凌伦做音乐;李寿做算术,他做甲子。齐波干的是医学,发明衣服的是胡操。在此之前,在原始文明阶段,

人们只是用树叶和皮毛包围自己。直到胡操明确了自己的衣服:上身穿的衣服叫衣服,下身围的裙子叫裙子,裤子很晚才出现。这里用仓颉的文字和胡曹的衣服来代表传统的科技成果和发明,包括黄帝时代完成的指南针、历法和船。

赞扬了中国人民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

传说中的黄帝打蚩尤后,在景山铸鼎,举行庆典仪式。正当大家都在欣赏大鼎的时候,突然东方的天空乌云密布,一条金龙在金光中走来。黄帝知道是时候离开了,所以他骑在龙的背上。70多人从黄帝登上龙。

很多人试图通过抓龙须肉上去,结果扯下了龙须肉和黄帝的弓。黄帝乘龙死了,人们鞠躬哭泣。被撕裂的龙须草掉在地上,长出了许多嫩草,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龙须菜。

3、盘溪一阴,左氏阿衡

从这里开始引用一系列文官武将的例子,说明他们的成功经历是感人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戏文。

第一个出场的是《姜太公子牙》,它的故事是《渭水打鱼》和《王文游西安》的故事。泮溪是渭河附近(陕西宝鸡附近)的一个水池。水边有一块大石头,姜子牙曾经坐在上面钓鱼。姜尚,Ziziya,是一个东方野蛮人。

他的祖先帮助大禹治水,被封在鲁。他以地为氏,故又称吕尚。姜子牙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然而,在纣王的统治下,他的才能没有得到满足。后来,他听说锡伯侯和文口渴了,就来到陕西祁山脚下的渭水河畔。

那时他已经87岁了。他坐在石头上,用直钩钓鱼。他不仅没有使用鱼饵,而且鱼钩还挂在离水面三英寸的地方。有人问他这样能不能抓鱼,他回答说愿意上钩。周文王精通《易经》,写过《周易》。这一天,

文王要出去打猎,就先做了一个占卜。结果表明,这次狩猎的猎物不是野兽,而是称霸天下的侍郎。果然在渭水遇到姜子牙。王大燮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将来会有圣人帮助周振兴。

我的祖先太公已经期待你很久了。于是称姜子牙为太公王,立他为佛教徒。姜太公对文王的策略首先是修德对商业政治的倾向。就这样,四十多个国家先后臣服于周。到了晚年,天下三分,后半部归周,从而完成了对商业的战略包围。

文王死后,继位,辅佐伐周。武王在出发前进行了一次占卜,结果很不吉利。他又赶上了暴风雨,州长们非常害怕。而吕尚则认为,不应该靠占卜来决定大事,而应该抓住战机,立即出兵。结果大获全胜,商朝灭亡。

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存放在芦台的钱和存放在巨桥的粮食分给穷人,给商朝忠臣毕干的墓加土,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姬子,从而赢得了民心。作为周朝的开国功臣,吕尚被封在齐国,

都城在营丘(今日的山东临淄)。吕尚到齐国后,开始改革政治制度、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使齐国很快成为大国之一。太公吕尚活了一百多岁,但葬地始终不详。

第二位出场的是伊尹,他辅佐成汤灭了夏桀,开创了殷商六百载的天下。伊尹的手艺是烹调,他本来就是汤王的厨子。中国的手艺人讲究拜祖师爷,厨子要拜伊尹,戏子要拜唐明皇,唐明皇是戏班子的祖师爷。

如果读一读《吕氏春秋本味篇》 ,你就知道伊尹的厨艺有多高了。这篇文章记载了伊尹与成汤两个人,就饮食烹饪方面的对话。伊尹是一个孤儿,出生以后就被扔在伊水旁边,他以水为姓,所以姓伊。

有辛氏的家人在河边发现了伊尹,就把他抱回来由家里的厨师代为收养。伊尹从小跟厨师学艺,以后随着有辛氏嫁给了成汤,伊尹也就成了成汤的厨师。这个人极其聪明,很有谋略,很想帮着成汤干一番大事业。但一个厨子,

怎样才能接近成汤呢?他就想了一个奇招。成汤有一段时间发觉饭菜的味道不对,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于是把厨子伊尹叫来,问问他这菜是怎么回事。伊尹于是根据烹调的道理,纵谈天下大事。成汤听得大喜过望,

知道此人绝非等闲之辈,经过几次长谈以后决定拜伊尹为宰相。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如《诗经商颂长发》 中有诗曰:寮维阿衡,左右商王。因为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所以此地称他为佐时阿衡。

古代饮食和医药是不分家的,自古就有药疗不如食疗的说法,所以伊尹还是中医煎汤药的祖师爷。至今还流传说,煮中药的沙锅是伊尹传下来的。

4、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第三位介绍的是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四子,武王的亲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陕西岐山北),所以被称为周公。

他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周朝建立以后不久,武王就病死了,成王姬育继位。当时成王还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道,只得由他的叔叔,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周公摄政不久,

分封商地的管叔和蔡叔就到处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在商地的纣王的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等人互相勾结,扯旗造反。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战争,

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周公东征归来之后,制礼作乐,从事文化建设。为不失去一个贤人,周公洗一次头发,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出来会客;吃一顿饭,也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

去接待客人,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典故。周公非常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重,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成王还小不懂事,过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周公摄政七年后,

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尚书无逸》 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曾经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

周公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祝祷辞,被感动得留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他辅佐武王、成王两代人,

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为周朝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奄宅曲阜的意思是说,取得曲阜这样的居住地,作为安身之地、食邑之所。奄是时间副词,有一下子、突然之间就如何的意思。宅是动词,居住的意思。曲阜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曲阜市,古代鲁国的都邑。周开朝后,

开始分封建国,周公被封在鲁。由于成王幼小需要辅政,周公脱不开身,就由周公的儿子伯禽代替父亲受封于鲁国。伯禽临行前,周公对他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那就是《史记鲁周公世家》 中记载的:周公戒伯禽曰:鈥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伯禽到任三年以后才来向父亲汇报工作,周公问:你怎么这么久才来报政?伯禽说:我要改变那里的风俗、实施礼仪、还要服三年的丧礼,所以晚了。姜太公同时被封在齐国,他五个月就回来汇报工作。

周公问:你怎么这么快就来报政了?太公回答:我适应那里的风俗、革除不必要的礼仪,精兵简政,所以来得快。周公将齐鲁两国的情形一对比,叹了一口气,说: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

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5、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下面是春秋五霸登台,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第一个就是齐桓公。齐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第一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好、有渔盐之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文化底蕴深厚,

人民的素质和修养高。上文提及,姜太公帮助武王统一了天下,被封在齐地,姜氏一系发展出的文化,代表了传统的道家文化。周公被封在鲁地,周氏一脉保存了周代的人文文化,发展出后世的儒家文化。因此,

后世有用齐鲁文化一词,代称中国传统文化。齐桓公姓姜,名小白,用管仲当宰相发展经济、富国强兵。齐国临海,于是就晒盐捕鱼,又发展商业,使齐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类似今天的美国,

难怪孟子、荀子等知名人士都要先来齐国看一看。

桓公匡合中的匡是匡正,合是汇合。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 《论语》 里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像现在的联合国大会,他是秘书长,与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

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济弱扶倾,要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要扶植将要倾覆的周王室。周朝到了末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如此,这杆大旗还是要举着,所以要扶倾。

齐桓公并没有说空话,他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的联军,征伐南方的楚国,迫使楚国订定了盟约,阻止了楚国的北进。

齐桓公在位43年,先后纠合诸侯26次,真正是匡合天下、济弱扶倾。

6、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这里出场的是商山四皓和傅说,五位志士能人。绮是绮里季,加上东园公、夏黄公、甪里老师,一共四个人。秦朝末期,天下大乱,这四个德高望重的老头儿,为避乱世隐居在商山,所以人称商山四皓,皓是皓首白头,

胡子眉毛都白了的意思。楚汉相争,刘邦想请他们出来辅佐自己打天下,无奈四个人都不干。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立了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就是后来继位的汉惠帝。刘盈生性若弱,否则也不会让吕后反了天。

刘邦死看不上这位太子,就想废了他,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了眼,就找张良出主意。张良就想方设法,请出商山四皓与太子刘盈同游。刘邦看到后,说:羽翼已成,难以动矣。于是就打消了换立太子的念头,

刘盈才才保住了太子位。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就是历史上的汉惠帝。以绮里季为首的商山四皓,帮助汉惠帝夺回了他太子的位子,故称绮回汉惠。刘盈保住了太子位,吕后可恨死了如意和戚夫人。刘邦死后,吕后便做了太后,

她令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在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作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吕后知道后,就毒死了赵王如意并下令斩断戚夫人的手脚、挖眼熏耳、喂以哑药,丢入厕所,称为人彘,

并带儿子汉惠帝前来观看。刘盈一边痛哭,一边指斥吕后说:你如此残害戚夫人,狠毒如此,实非常人所能为。惠帝身心受到极大刺激,从此一厥不振,没几年就死了,死时年仅22岁。

说感武丁鈥的故事见于《史记殷本纪》 。傅说是继伊尹之后,商朝第二位奴隶出身的贤臣。傅说是古代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出身奴隶,曾在傅岩山一带劳动,因发明了版筑法(干打垒筑墙)而闻名遐迩。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位君主,在位59年。继位前,武丁被父亲送到下面去体验生活、增长才干,故而结识了傅说。傅说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武丁继位做了商王,很想振兴殷商,

苦于没有良相辅佐,就想到了傅说。但怎样才能让大臣们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有一天上朝的时候,他说: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上天给我派了一个能臣,帮助我复兴殷商。这个人现在傅岩山修路,长得什么样子等等,

说得有鼻子有眼。商朝人都迷信,敬重鬼神,对武丁所说坚信不己,就在傅岩山找到了傅说。傅说被拜为相,辅佐国政,实行了治乱罚恶、畏天保民、选贤取士、辅治开化等一系列政治措施,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

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由于傅说是通过托梦,感传给武丁的,所以是说感武丁。

傅说年老后,武丁赏赐了很多财物,让他安度晚年,并辅导王室子弟们读书明理,颇受后人尊敬。山西省平陆县至今还保存有傅说当年的版筑遗址、傅说庙、傅说墓等古迹,供后人凭吊。

7、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五霸的头一名是齐桓公,第二位就是晋文公了。晋文公,名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他在外避难十九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即位,时年已经62岁了。在位期间,

他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出避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襄王回国,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

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极盛时的晋国据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的一部分。直到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鈥,才有赵韩魏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大战,

楚国战败,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五霸之中的楚国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所以发展很快。在春秋时代,历史资料里留下了170个国家的名字,楚一国就先后吞并了170个国家中的40个。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执政三年,不发号令,

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鈥?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

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音闭)地(今河南郑州市东)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秦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

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赵魏困横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和连横的策略。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都是战国时代人,同是鬼谷子的学生,而且是肄业,没有正式毕业的学生孙膑、庞涓走了军事路线,苏秦、张仪走政治路线。

苏秦第一次的游说失败,回来后头悬梁,锥刺骨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 ,研究三略六韬等谋略学,一年以后再次出山。这次他改变策略,先从弱小的国家开始游说,说动了赵王、燕王,

燕国更是提供他全部活动经费。最后连南方的楚国也被说动,结果是并相六国,当了六国的辅相。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一起上。他提出的合纵战略受到普遍欢迎,

六国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着留给苏秦。合纵的结果是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战国策》 )。苏秦后来在齐国被人刺杀而死,其弟苏代、苏厉继续他的路线。

六国合纵之后,秦国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四面围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变这一局面,但苦无良策。就在这时,张仪拜会了秦王,陈述了近交远攻、远交近攻的连横破纵之策,秦王闻而心悦,肃然起敬,特拜张仪为上卿。

张仪是魏国人,本是苏秦的同学。他胸怀大志,审时度势,善于通过权变立于不败之地。张仪的连横策略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友好,谁也不要侵犯谁,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样既不友好,

而且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六国被张仪连劝带哄地说服了,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就像二战前的欧洲国家与跟希特勒签订友好条约一样,苏秦的合纵鈥就被拆散了。秦国随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灭了六国,

统一了天下。秦惠文王曾御诏张仪为秦建功树勋如天之覆地之载,日月常昭,永着千秋鈥,封张仪武信君、采邑五城。连横实施以后,秦国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

被困于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上。秦占据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赵占据今天河北南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魏在河南北部、山西西部和南部。

8、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假途灭虢的故事见于《左传僖公五年》 。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其实在三年前晋侯就向虞借过道,攻占了虢国的领地下阳,此次是第二次借路。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看出其中有阴谋,就力谏虢公说:鈥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宫之奇劝谏虢公说:虞虢两家表里相依,

是腮帮与牙床、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晋侯的贪心不能放纵,晋侯的野心不得不防。虞公说:不会吧!晋侯与我是同姓同宗,哪能害我呢?宫之奇说:晋虞虢三家都姓姬,你们都是同一个祖宗。

晋侯能忍心灭虢国,就不忍心灭虞国吗?虞公又说:不会吧!我祭祀很虔诚,鬼神一定保佑我的。宫之奇说:鬼神亲德不亲人,不修德政的祭祀是没有用的。虞侯不听劝谏,

宫之奇说:虞国算完了!于是就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兵的路上就把虞国也给灭了。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晋献公晚年,晋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19年,才有机会重回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他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

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晋楚两军在濮城开战。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

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识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僖公28年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

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也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就这样,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的第二位。

今天河南省荥阳县西北还有一个践土台,就是当年践土会盟的遗址。盟是会意字,其字形下面是个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古人是歃血为盟,歃血是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

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以后发展成在嘴唇涂上牲畜的血,现代是割自己的血喝血酒,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以上几节讲的故事为了证明,春秋五霸有谋臣,战国七雄有策士,以示群英荟萃的意思。

9、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这两句话引出历史上的另外两个名士:萧何与韩非。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国良相,曾与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原是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

《史记萧相国世家》 和《汉书萧何传》 都有记述他的事迹。司马迁评价他说:以文无害濃奉法顺流,因萧何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故称何遵约法。

公元前二七年八月,刘邦进兵武关,赵高杀了秦二世,派人来接洽投降的事,条件是要封他为关中王。刘邦没有答应,赵高不久也被秦王子婴杀死了。十月,刘邦进军咸阳附近的霸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

带着玉玺亲自到霸上向刘邦投降。刘邦一进阿房宫就不想再出来了,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刘邦才回兵霸上。 《史记高祖本纪》 记载,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鈥刘邦只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负责制定法律。 《汉书刑法志》 说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律乃承秦律,秦律又是商鞅根据《法经》 化法为律以后,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朝初兴之时,

本应一切从简,所以立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音俊)摭秦,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韩弊烦刑,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学派的大家,关于他的身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中记载得非常清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着书。

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音渡)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

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

不能自脱。 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韩王,无奈韩王不纳。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的权势来管理部下,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富国强兵,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

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文人用文字钻国家法律的空子,游侠靠武艺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宠信那些徒有虚名的文人,形势危急时,又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

现在国家养的人并不是所需要的,而要用的人又不养,所以写下《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 等十余万字的著作。

他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始皇一见如获至宝,立即攻打韩国,为的就是要韩非。

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即与他日夜长谈,非常喜欢他。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还没等始皇重用韩非,李斯、姚贾等人因嫉妒而毁谤韩非,说: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

现在大王要吞并六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的。如果大王不用他,再放他回去,这是自种祸根啊,不如以过法诛之!给他随便加个罪名,处死算了。秦始皇以为此话有理,就下令有司给韩非定罪。

李斯乘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述说是非,又见不到。韩非悲愤交加,在狱中服毒自尽而亡。秦王下令后即悔,马上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子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司马迁说他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部《说难》 的专着,但他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所以称为韩弊烦刑。弊就是自弊,自己倒毙、死亡的意思。

10、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

前面说到的都是文臣,现在开始说说武将了。起翦颇牧,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将,就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位。白起、王翦是秦国的名将,廉颇、李牧是赵国的名将。

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有战神之称,秦国眉县(今陕西眉县东)人。十六岁从军,历经70余战,从无败绩,是秦国的军事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后受封武安君。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

故六国之兵闻白起之名而胆寒。据梁启超的说法,战国时代在战场上的直接死亡人数,大约有两百万左右。白起一个人领兵就屠杀了一百六十五万,可以想象他率军打仗有多么凶猛。象秦国与赵国长平一战,

纸上谈兵的赵括统帅赵军,白起统帅秦师。赵适哪里是白起的对手,败得一败涂地,四十五万赵军人当了俘虏。如何处理这么多的人是个大问题。白起最后说,挖个坑埋了!可怜四十五万人全部被活埋,此后的赵国元气大伤,

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国抗衡了。

王翦也很了不起,他是关中频阳县(今陕西富平县)人,曾率军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等国。最后又以秦国的优势兵力灭了楚国,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有《将相和》 的故事,说的就是老将廉颇嫉妒丞相蔺相如。蔺相如的出身没有廉颇高贵,也没有什么功劳,只是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完璧归赵,才当了丞相。他因此看不起蔺相如,不但言语冲撞,

走路也是每每蔺相如给他让路。有人问起此事,蔺相如说:我并非怕他,而是怕将相不合,给外寇以可乘之机。老廉颇听到后很惭愧,亲自负荆请罪,才有将相和的故事。

李牧是赵国守边抗击匈奴的名将,曾奉命常年驻守在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

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年一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人。大破匈奴十余万骑。鈥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

纪念他戍边保民的战功。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