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每个孩子长大后必读的100个国学故事(一),以增长知识和智慧

小编 203

其实每个孩子长大后必读的100个国学故事(一),以增长知识和智慧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每个孩子长大后必读的100个国学故事(一),以增长知识和智慧,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每个孩子长大后必读的100个国学故事(一),以增长知识和智慧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从“孝动天庭”到“忠君报国”,从文天祥到史可法,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无不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多读这样的故事,可以从小培养人的诚信。

塑造人的优良品格。很多伟人小时候经常从父母那里听到这些故事,一生都深受影响。可见,从小阅读历史故事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每个孩子长大必读的100个国学故事(一),增长知识和智慧!

1.孩子要养,不要靠近。

孔子在去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看起来很悲伤。

孔子对赶车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伤,但不是家里有人去世的悲伤声音!”"

于是,我赶紧跑到车厢前面去找声音。走了没多远,就看见一个不寻常的男人,拿着镰刀,带着白带,在那里哭,但不是服丧。

孔子下车问:“老师,你是谁?”

那人答道:“我叫秋五子。”

孔子问:“现在不是哀悼的时候。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邱武子哽咽着说:“我这辈子犯了三次错,可惜到了晚年才意识到,可惜悔之晚矣。”

子曰:“吾可闻汝三错乎?”希望你能告诉我没什么好隐瞒的。"

邱武子伤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当我到处寻找老师和朋友,周游世界回来的时候,我的父母已经去世了,这是我最大的错误;盛年侍奉齐王,但齐王骄奢淫逸,失了民心。我没有尽到部长的职责。

这是我第二大错误;我一直很重视友谊,但是现在朋友分开了,这是我第三大错误。"

邱武子仰望天空,感叹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儿子想赡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的永远不会回来,是年龄;我再也见不到的是我的父母!让我从此活在婉言谢绝中吧!“因此,

邱武子自己淹死了。

孔子叹了口气,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这一点,这就够我们参考的了!”

【至理名言】每一个真诚正直的孩子,都在心里许下了对父母“孝顺”的宏大心愿。他相信时间会很长,会自然而然的到来,回到家乡也能从容尽自己的孝心。但我忘记了时间的残酷和生命的短暂。

【树欲止风,子欲孝不亲】

2.不扫一屋,怎么扫天下?

东汉时,有个叫陈蕃的人。他知识渊博,雄心勃勃。他年轻时努力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老朋友秦雪来看他。他看到自己一个人住的院子杂草丛生,污秽不堪,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打扫房子?

招待客人?"陈蕃答道:"君子应扫天下,安身于一室!”秦雪马上问道,“如果你不打扫房子,你怎么能打扫世界呢?”陈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关注身边的小事,并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大臣。

伟大的事情必须从小事开始。《弟子规》说:“各房各室明,墙壁干净,几案干净,笔砚无误。”意思是:书房要整洁干净,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的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整齐,不能凌乱。

看到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可以静下心来学习了。

保护母熊

从前,一只母熊被猎人击中,一动不动地坐着,没有倒在地上。猎人觉得很奇怪。他上前向里面望去,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只是紧紧抓着一块大石头。为什么?原来熊妈妈的孩子在石头下的小溪里玩耍,熊妈妈怕落下的石头砸到熊。

所以我会一直抓着大石头不放,直到我死。

动物界的母子不分生死,相亲相爱,恩爱孝顺到了极致。人类因为贪婪而杀害动物,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了!

4.舜的故事

《史记》记载舜的父亲双目失明。他的生母去世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二奶的儿子,一直想杀了顺。如果他遇到小过失,他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但舜尊敬父母,疼爱弟弟,从不懈怠。

舜很聪明。当他们想杀他的时候,他们找不到他,但是当有什么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在等着他。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抹泥,父亲放火烧下面的粮仓,舜却用两顶帽子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跳下粮仓。后来他的父亲让舜挖一口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了一条通往其他地方的背道。当挖一口深井时,

父兄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舜又从暗道逃走了。他们以为舜会死,但当他们看到舜还活着时,他们假惺惺地说:“你到哪里去了?我们太想你了……”他们经常试图伤害舜,但舜并不既往不咎。

我还是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爱哥哥。后来,他的名声远播,帝尧知道后,把两个女儿都娶了,让给他,天下人都臣服于舜。

【智慧小话】:父亲别有用心,继母口是心非,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合谋杀了顺。但顺对父母一直不输孝心,很孝顺,对弟弟也很友好。他多年来从未懈怠,德行崇高,非常令人钦佩。

有了这种胸怀和对道德的坚持,才有机会获得前任的赏识,成为受人尊敬的贤明君主。

5.老人坚持蝉

《庄子》年有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去楚国,途中经过一片森林。在森林里,一个驼背的老人正用竹竿捅蝉。他很容易粘住蝉,就像在地上捡一样。

孔子问:你的行为真是太巧了!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我自己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我已经在杆头上堆了两个球没有掉下来,所以很少出现漏球的情况。折三个球不掉,

这种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折叠五个球不掉下来会像捡地上的蝉一样容易。我站着不动,像一根断了的木桩,拿着杆子的胳膊像一根枯枝。虽然这个世界很广阔,有很多种,但我专注于蝉的翅膀。

永远不要想过去,不要东张西望,永远不要因为各种事情而改变对蝉翼的关注。为什么不能成功?

最后,孔子转向他的弟子说:“如果你专心致志,你就可以把你的技能练到炉火纯青。这是驼背老人说的。”

如果一个人能排除一切外界干扰,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就能掌握一门优秀的技能。

6.一本书读一百遍就会明白它的意思(xi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董郁的人。他从小生活贫困,整天为生计奔波。

但是,只要他有空闲时间,他就坐下来学习,所以他很博学。他哥哥嘲笑他,但他不在乎。

过了很久,他写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问他读书有什么诀窍。

他说:“一本书读一百遍,就会明白它的意思(xi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

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7.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t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

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智慧小语】 《弟子规》 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8.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

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

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 《弟子规》 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9.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

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10.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11.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

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智慧小语】: 《弟子规》 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

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12.汉文帝侍母

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

【智慧小语】: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

13.李绩焚须

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

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

李绩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难能可贵。

【智慧小语】:在古代,人们把所有人都当作兄弟姐妹,我们现在虽做不到这一点,但至少也要与家人和睦相处。倘若这一分爱都不能付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确实不好说。

14.卜式牧羊

卜式,是孔子的门生,从小父母双亡,家中只有个幼小的弟弟,等到弟弟成人后,卜式把田地房屋财产都给了弟弟,自己只带走畜羊一百多只,进入山放牧,过了十多年,他的羊达到一千多只,又自己买了田地房屋。

而他弟弟由于只是玩乐,家产耗尽,于是卜式又屡次把家产分给弟弟,受到邻里的称赞。可见,他是个重义轻财的君子。

【智慧小语】: 《弟子规》 中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著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

15.紫荆树

以前有个姓田的老人,他死之后,三个儿子决定分家。他们将家产分为三等份,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唯剩一株紫荆树不好处理。他们商量了半夜,议定次日将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但这树好像有灵性,第二天去截时,

它已经枯死了。三兄弟十分震惊,认为是天地鬼神的暗示,逆天而行会招致不详,于是决定不再分树,紫荆树立刻复活了。他们大受感动,把已分开的财产又合起来,从此不再提分家之事。

【智慧小语】:人与自然之间,有肉眼看不到的很多奥秘。假如人们彼此不和,引发纷争与战乱,外境上也会出现风雨不顺、五谷不熟等恶兆。人类要想快乐地生活,并非希求钱财就能得到,

而要从自身修养、随顺天龙八部等方方面面加以调整。

16.相煎何急

以前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

很快就作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秆,所以豆子在锅里哭泣:“我们本为同根所生,

何必要急于相残?”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听后,心感惭愧,就不杀曹植了。

【智慧小语】: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中,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少得可怜。生存在这个世间,若想活得快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则,假如不懂,就不可能做好,

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规律。

17.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h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

大家尊称他为“龟山老师”。

【智慧小语】: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师这根明烛,

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18.感动杀手的人

春秋时期有个昏君荒淫无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赵宣子,为人忠诚,时时处处都在劝谏君主。君主很不耐烦,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雇杀手想把赵宣子杀掉。这个杀手叫锄麑(),天不亮就到了赵宣子的家。

这时赵宣子已经起床,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儿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杀手见了很感动,心想:“一个人平居时都毕恭毕敬,这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就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假如不杀他,

又失信于君主,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最后他不得已,就撞树自杀了。

【智慧小语】:一个人的威仪如理如法,竟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量。 《弟子规》 中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穿着应该整齐,不要不伦不类。戴帽子也应该戴正,

不要歪着斜着。一个人如果有涵养,从外在的仪容装束上可以体现出来。

19.查道访亲

宋朝有个人叫查(zh)道,有一天他和仆人挑着礼物去拜访远方亲戚。由于忘了带干粮,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中午时他们特别饿。仆人建议从礼物中拿些食物吃。查道说:“这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

就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呢!”结果,两个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

【智慧小语】: 《弟子规》 中说:“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意思是说:借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当面向主人索求。如果不问一声就随便拿走,那就是偷盗的行为。

20.多言何益

《墨子》 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振动,

人们早早都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智慧小语】: 《弟子规》 中说:“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ng)巧。”意思是说:人平时不要有太多话,否则言多必失,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不如在适当时机,

说一些符合实际的有义之语。说话的时候,语言应真实、老实,不要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

每个孩子成长中必读的100个国学故事(上),涨知识,增智慧!

21.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

【智慧小语】:判断一件事的真伪,不能偏听偏信,必须经过细心考虑,不然就会误把谣言当真。评论他人要小心谨慎,看别人有过错时,一定要再三观察,否则,妄加揣测就开始诽谤,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

会给他人带来终身的伤害。

22.失人之察

《吕氏春秋》 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

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

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

”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

弟子们要切记: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智慧小语】:有人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也不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所见所闻都千真万确,不容怀疑,凭一己之见判断别人的好坏,不一定特别可靠,很可能杂有不实的成分。

23.黄州菊

以前,苏东坡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家,苏东坡就呆在他书房里等候,看到书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风吹过园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犹如黄金铺满大地。

苏东坡不由暗笑当朝宰相连常识都不懂,菊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在诗句下面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说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会落瓣,请诗人你仔细审查一下。

王安石回来看到后,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时,暗地里请皇上把苏东坡贬到黄州。苏东坡被贬后心里很不服,知道是王安石因诗而报复他,但自己也没办法。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转眼到了九九重阳,便邀好友到后园赏菊。

由于秋风刮了多日,到园里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他顿时目瞪口呆,询问友人之后,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黄州的比较特殊,是落瓣的。又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苏东坡醒悟到自己见识不广,

只看一面而不知总体,从此不敢轻易笑人。

过了几年,王安石又把苏东坡调回京城。苏东坡曾专门为续诗一事,找王安石虔诚地道歉认错。

【智慧小语】: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每个人其实都是渺小的。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务必要先详细观察。在不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千万不能轻信谣言,随便乱说。

24.以人为镜

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

据《贞观政要》 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

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

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

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

【智慧小语】:身体的仪表妆容,可以用镜子来观察;而自己的心态行为,就要靠别人来监督,或靠自心来反观,一旦发现了错误,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监督、提醒、指出自己的过失是相当重要的,

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过失时,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过失,应反观自己力图改正,并真诚地感谢指责自己的人,也应万分珍惜这种福报机缘!

25.石崇斗富

在晋朝,石崇曾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世所罕见。

王恺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然后一笑置之:“别心疼,我赔你就是。”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个个皆高三四尺,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只好认输,两只脚抹油走人,

连击碎的珊瑚树也不要了。

然而如此攀比完全是愚者之举,人活着的关键在于德行和学识,一个人只要品学兼优,生活再贫寒也不可耻。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他虽然家境贫穷,可却安贫乐道、敏而好学,孔子教他一种道理,

他马上就能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孔子对他寄予厚望,但可惜他32岁就死了。对于颜回的德行,孔子曾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

颜回吃饭时用一节竹筒当碗,喝水时直接用瓢盛水,住在极为简陋的巷子里,别人看他那么贫穷,都替他忧愁,可他却不改其乐,还是非常达观。

【智慧小语】: 《弟子规》 中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意思是说:如果品德、学问和才艺方面不如人,就应该自我勉励,努力赶上,

这方面一定要有竞争心。但物质方面的享受,就要降低,不要攀比。即使自己生活比较贫寒,衣服、饮食、房屋、财富等不如别人,心里也没必要忧愁。

26.朱元璋轶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穷孩子放牛砍柴。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跟他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于是有两个人结伴去京城找他。

见到朱元璋后,一个人先开口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情景吗?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些蚕豆,放到瓦罐里煮。没等煮熟,你就抢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

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卡得你直翻白眼……”他还在那儿喋喋不休讲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把他杀了。

然后,朱元璋又问另一个人:“你有什么要说的?”那人连忙答道:“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头王’。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然逃走了'汤元帅’,但却逮住了'豆将军’,

遇着'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随即降旨封他做了将军。

二人所说的内容虽然相同,但后者把朱元璋小时候偷吃东西的轶事,用一种特殊的“隐语”表达出来了。当事人听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听来,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当年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所以最后他的结果完全不同。

【智慧小语】:同样一件事情,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不但不会得罪对方,还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如果说话方式不当,就算是让人生欢喜的事,可能也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说话要讲究善巧方便。

27.对症下药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你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与经验比你丰富,应该先问问他们,不要急着动手。”

接着,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当然要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答道:“子路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遇事畏缩,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他不要犹豫,听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动。”

【智慧小语】:智者对不同的人,所作的调教截然不同。就算他们犯的错误观点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样,但也因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异。因此,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28.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的名臣,他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有人劝他:“你不肯送金银财宝,

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我只有两袖清风。”

【智慧小语】:官员有官员的德相,贤士有贤士的德相,圣人也有圣人的德相。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赞叹自己的老师具有五种美德——“温良恭俭让”。子夏也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意思是说,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来有三种变化:真实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又觉得他很严厉。

29.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 中有这么一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成天形影不离。

有一次,他们在田里锄草。管宁挖到了一锭金子,但他对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华歆得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子摸来摸去,爱不释手。管宁见状,一边干活,一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

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个大官在窗外经过,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华歆却被这种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

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热闹。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痛心地宣布:“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割开的草席一样,

再也不是朋友!”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管宁割席”。

【智慧小语】: 《弟子规》 中说:“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如果不肯亲近有道德的仁者,无形中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危害。一旦让小人有机可乘,你所做的一切会一败涂地,

甚至有可能堕入罪恶的深渊。

30.孔子学琴

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

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 啊!”

【智慧小语】: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以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

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31.编蒲抄书

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

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著名的法律专家。

【智慧小语】: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伟人志士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学不辍,终于学有所成。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想要追求知识和美德,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坚持、辛勤付出。

32.心正则笔正

唐朝有位著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没筋没骨,

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

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

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叹,

惊诧地问:“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智慧小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弟子规》 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说: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

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假如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假如字写得大方工整,

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别能力强。

33.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 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

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

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

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么,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智慧小语】:一个人懂得谦虚才有进步的空间,试想如果王羲之没有碰到那位包饺子的老人,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没有后来的努力,而我们现在也就看不到《兰亭集序》 这样的书法墨宝了。

34.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个点。

王献之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不错。”王献之听了,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

从此一心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智慧小语】: 《弟子规》 中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说: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

也是可以达到的。

35.不食周粟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说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

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位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二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周武王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他们二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

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后来,

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

歌词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智慧小语】:从世间上看,有些人为了不苟且偷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寂天论师谆谆告诫我们:宁可无有利养而当下死亡,也不能通过邪命养活,倘若陷入这样的处境,那还不如早点死了好。

36.绝缨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

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皆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

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宴”。

七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七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

今日此举全为报七年前不究之恩。

【智慧小语】: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用宽容照见人生,人生往往会回报给自己更美丽的康庄大道。

37.朱冲送牛

晋代有个人叫朱冲,他从小就待人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隔壁有个人心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庄稼。朱冲看到后,不但不发脾气,

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说:“你们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方便。”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从此再也不让牛去糟蹋庄稼了。朱冲的待人厚道,

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扬。

智慧小语:朱冲礼让恶邻,厚德载物,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乡里路不拾遗,村落没有行凶的恶人,这就是仁者风范。人格贤善,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38.周处除三害

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他在义兴非常出名。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恶名。因为他个子比较高,从小就死了父亲,没有读书的机会,人很野蛮,动辄就用拳头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

再加上周处,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大祸害”。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人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

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智慧小语: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一个人首先应该知惭有愧,方能悔过自新。有愧即是指对那些下劣诸辈及其所行之恶劣事情,生起极大的忧愁心与厌烦心。

39.学无止境

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

识尽人间字。”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

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

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

智慧小语:我们暂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

每个孩子成长中必读的100个国学故事(上),涨知识,增智慧!

40.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

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

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智慧小语:心胸狭窄、智慧薄劣的人常常会辨别:这是朋友,那是敌人。智者却一视同仁,慈悲一切众生,因为朋友和敌人两者之间谁有利益还不一定。

41.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本是宫中的藏书官吏,以此他博览群书,发心撰写《史记》 。凡书中有遗漏和残缺不全者,他便上山下乡深入百姓中间去采访讨教。就在他的巨著即将完工之时,不幸被皇帝发现,

皇帝惧于将历代帝王的丑事传扬人间故将司马迁治罪,并将他的《史记》 毫无遗余地焚毁,革掉官职,令其于死刑和宫刑中任选一种处罚方式。

周文王被纣王关在牢里,纣王还残酷地杀害了文王的儿子,并且将他儿子的肉做成肉酱让他吃,文王仍能忍受这么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写下了《周易》 这部书;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

但他却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并且写下了《春秋》 一书传于后世;左丘明两只眼睛全瞎了,还以巨大的毅力写成了《国语》 ;屈原遭人排挤诬陷,楚王一点也不了解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反而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名著《离骚》 ;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脚的膝盖骨,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子兵法》 。

司马迁曾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历史上的这些伟人都能不顾自己个人的不幸而发愤著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志愿,便饮恨含悲选择了宫刑。他仅凭记忆重写《史记》 ,终于令这部光辉巨著留芳于世。

智慧小语:司马迁抛弃了个人的悲痛与屈辱,完成了自己的宏愿。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学习。

42.拒绝奉承

宋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大臣,以刚正不阿著称。

有一天,一个人转交给宋璟一篇文章,并对他说:“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宋璟是一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开始时,他一边读一边赞叹:“不错,真是不错!应该重用。”

可是读着读着,宋璟的眉头皱了起来。原来这个人为了巴结宋璟,在文章中对他大加吹捧,这让宋璟很生气。

后来,宋璟对送文章的人说:“这个人的文章不错,但品行不端,想靠巴结来升官,重用他对国家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因此就没有推荐这个人做官。

智慧小语:识人难,识己更难。在称扬和赞叹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自己客观的认知,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43.忘我之境

《庄子》 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普通的木匠叫梓庆,他平时帮人家做的,就是祭祀时挂钟的架子。虽然这是个很简单的活,但他做出来的架子,人人见后惊为鬼斧神工,觉得那上面野兽的形状,

宛如真正的走兽一般栩栩如生。

后来当地的国君知道他的手艺之后,专门唤他来问其中的窍诀。梓庆很谦虚,他说:“我一个木匠,哪有什么窍诀啊。如果你一定问,我就跟你说说:无非是我在做任何一个架子之前,首先要守斋戒,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在斋戒的过程中,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利’,把那些为自己得到功名利禄的念头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名’,别人对我赞叹也好、诽谤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时候,

可以达到'忘我’之境。有了这样的心态,我就拿上斧子进山。进山以后,因为我的心很清净,哪些木头天生长得像野兽,一眼就会看到,然后把木头砍回来,随手一加工,它就成为现在的样子。我做的事情无非是以天合天,

这就是我的窍诀。”

智慧小语:我们做事不成功,要么是为名,要么是为利,要么是为自己的事情,有了这些障碍以后,心就静不下来,言行举止也跟着左右摇摆,甚至跟别人吵架争执。但若行为如理如法,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运行一样,

我们可以逍遥自在地承办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业,不会遭遇任何违缘。

44.六尺巷

据说出在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的桐城人张廷玉,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张廷玉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

希望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接到回音,总管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一见也让出三尺地来,

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后称为“六尺巷”。由此张廷玉名声大震,倍受乡邻的称赞。

智慧小语:居高位者皆应具有宽广的胸襟,深明大义,不吝啬琐碎财物。轻财而喜布施的人,其地位修行会更加稳固。当地位、财产、名声、境界、健康、才华、智慧等样样具足时,不要趾高气扬,此时应该想到,

所拥有的这些世间福报看起来很美好,但再过一段时间肯定荡然无存,没有什么可傲慢的,应尽力布施以利益他人。

45.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要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

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

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智慧小语:现在很多人每天要么散乱,要么昏沉,要么随着烦恼转,情绪不稳定是最大一个毛病。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6.甘罗拜相

秦嬴政年幼时,虽称为王然无实权,国家的命运全都操纵在吕不韦的手上,而吕是一个奸险歹毒且嫉妒心极重之人。

甘罗的爷爷原本也是朝中丞相,因某事得罪了吕不韦而被刁难。吕不韦限他于八天之内送上公鸡蛋,否则将受罚遭杀。爷爷归家愁眉不展,小甘罗问明情况后说:“爷爷不必忧愁,我自有妙计。”第八日,

甘罗不惊不诧地替爷爷上朝去了。朝中众人见来了位乳臭未干的小童,甚觉怪异,互相议论嘲笑着。甘罗却处之泰然正色道:“我虽不是朝廷中人,但此次是专程来替爷爷请假的,因为我爷爷今天在家生小孩,故不能上朝。

”众人一听不禁哈哈大笑:“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简直是无稽之谈。”甘罗莞尔一笑:“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又岂能生蛋?”王臣上下无不惊叹甘罗的聪明才智,唯有吕不韦怀恨于心,本欲置甘罗爷爷于死地,

想不到其孙子更厉害,便假意赞叹,而于心中又思计谋。当时正好需要人才出使敌国谈判,否则将起战争。吕不韦则委派甘罗出使并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上卿。甘罗以惊人的智慧圆满地完成了使命,令敌我双方握手言和。

自当上卿以后,甘罗备受秦嬴政的赏识,吕不韦嫉妒之火却从未熄灭,反而越来越炽盛,最后奸计得逞迫使年仅十二岁的甘罗服盐身亡。

智慧小语:嫉妒之心,人皆有之,看见别人的财富、地位、名誉、相貌等优于自己皆不堪忍,非但不赞叹别人的功德成就,反而竭力去损毁别人。一个人无论多么有能力、才华,倘若依靠一个嫉妒心强的人,

在他面前是不可能功成名就的。选择依靠处应观察其德行,若是嫉妒心重者一定要舍弃、远离。

47.猿垂死乳子

武平出产一种猿猴,它身上的毛像金丝一样闪闪发亮,非常漂亮。小猴的色彩尤为奇异,它们性情驯顺,总不离开母猴。母猴机敏难以捕捉,猎人就用毒药涂在箭头上,伺机射杀母猴。

母猴受伤后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乳汁洒在林中让小猴吃,洒完后即气绝身亡。猎人剥下母猴的皮,对着小猴鞭打,小猴见了就会悲鸣着爬下树,束手就擒。每天晚上,小猴都要枕着母皮才能入睡,

有的甚至抱着母皮跳着扑地而死。

智慧小语:母猴与小猴,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猎人为了捉到小猴,先用毒箭射杀其母,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48.鳝护子

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读书人。有个朋友送了条他最爱吃的鳝鱼。刚巧这一天闲来无事,周豫一时技痒,便想亲自动手,试试自己久未展露的手艺,煮上一锅清炖鳝鱼汤来尝尝。

周豫把鱼放入锅中,只见那些鳝鱼仍自由自在地在锅子里游着,在锅底下用小火缓缓加热,水温逐渐变高,鳝鱼在锅中丝毫未觉水温的变化,慢慢地就会被煮熟了,这就是周豫过人的厨艺所在。据说,用这方式煮熟的鳝鱼,

因为不会经历被杀的过程,没有挣扎,所以肉质也就不会紧绷,相对地口感自然好上许多。

随着那一锅汤慢慢煮沸了,周豫将锅盖掀起来看看,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锅中有一条鳝鱼的身体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汤水之中。这条身体弓起的鳝鱼,整个腹部都向上弯了起来,露出在沸汤之外,

一直到死了,身体犹然保持弯起的形状而不倒下。

周豫看到这种情形,心中感到十分好奇,便立刻将这条形状奇特的鳝鱼捞出汤中,取了一把刀来,将鳝鱼弯起的腹部剖开来,想要看个清楚,它究竟为何要如此辛苦地将腹部弯起。在剖开的鳝鱼腹中,周豫惊奇地发现,

那里面竟藏着满满的鱼卵,数目之多,难以计算。

原来,这条母鳝鱼为了保护肚子里的众多鱼卵,情愿将自己的头尾浸入沸汤之中,直至死亡。护子心切而将腹部弯起,得以避开滚热的汤水。

智慧小语:所有的众生在做了母亲之后都会这样义无反顾的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令人为之动容。我们可以更慈悲一点,为了母亲,也为了孩子。

49.母鹿断肠

晋朝有个叫许真君的少年,喜好打猎。

有一天,他上山打猎,射中了一只小鹿,却见母鹿奋不顾身地奔向小鹿,不断以舌舔抚小鹿的伤口,似有无限的悲伤,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

许真君感到非常奇怪,母鹿并未中箭,何以会死去?便将二鹿带回,剖开母鹿胸腹部,发现肝已尽碎,肠寸寸断。他见此惨状,大为感动,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于是折毁弓箭,立誓永不打猎。

智慧小语:一切物类皆有母子之爱,当生离死别之际,肝肠是何等的痛苦!母鹿因为爱子情深,所以不忍抛弃中箭的小鹿而逃,又因为过度悲伤小鹿之死,以致肝碎肠断。世间还有比此更悲惨的事吗?

50.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官员,他品德高尚,为政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在百姓中很有威望。有一次,一个宋国人怀藏宝玉,兴冲冲地找到子罕说:“小人专程来给大人献宝,请大人收下。

”子罕接过宝玉看了看说:“你还是拿走吧,我不能收。”献福人以为子罕不识货,子罕却笑着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假如你将玉给了我,我们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宝。”献宝人听后十分震憾和惭愧。

智慧小语: 《弟子规》 中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内心的珍贵,品德的高尚,往往是学会做人的基础。不贪是宝,守德一样是宝。

好了,关于每个孩子长大后必读的100个国学故事(一),以增长知识和智慧和每个孩子长大后必读的100个国学故事(一),以增长知识和智慧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