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中华汉字《鼎》的故事

佚名 18

汉字溯源

“鼎”是汉字规范常用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鼎。鼎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

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

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如:定鼎、问鼎。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比喻喧闹、混乱。鼎又有更新的意思,如:鼎革、鼎故革新。

作为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早在公元前21世纪,它就出现在远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历经1500余年的发展,鼎的地位愈发重要,相传大禹曾征敛青铜,铸造九鼎以代表九州。此后,鼎就成了王权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与说一不二。

含“鼎”的成语

在成语文化中,鼎也是出镜率最高的青铜器,从中可以看出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一言九鼎

这个成语源自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用来形容一句话的分量非常重,极有影响力。

→问鼎中原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讲述了楚庄王询问周天子的鼎的重量,暗含夺取天下的野心。

→鼎足三分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足鼎立的形象,比喻三方面的势力对峙。

→钟鸣鼎食

这个成语形容权贵奢侈的生活,意指家中击钟列鼎,非常富贵。

→鼎新革故

这个成语出自《周易·杂卦》,原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后来泛指事物的破旧立新。

→拔山举鼎

这个成语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源自于《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故事

拓展空间:博物馆里的“鼎”

杜岭方鼎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

杜岭方鼎,商代文物,于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商城遗址,同坑出土了两件形制和纹饰相近的方鼎,另经考究,其铸造年代约在公元前1400年。其中,一件通高100厘米,重86.4千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通高87厘米,重约64.25千克,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杜岭方鼎体形高大,造型浑厚庄重,鼎身有八组饕餮纹和乳钉纹规则地分布在四壁的中上部和四周,装饰错落有致,巧妙地创造出富有变化的庄严感,一派王者风范,却又生机勃勃。在它身上,中国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分铸和拼铸技术结合得尽善尽美。

此外,杜岭方鼎是最早装饰兽面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作为目前所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杜岭方鼎既是华夏青铜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原文明发源之地的象征。

后母戊鼎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商子龙鼎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子龙鼎,商代末期青铜圆鼎,国家一级文物,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据传,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征集回国。

商子龙鼎通高103厘米,鼎宽37厘米,腹深43厘米,保存品相完整,造型雄伟,器身饱满,体型硕大,是已发现的所有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同时也是迄今所知带有“龙”字的最早青铜器。

作为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瑰宝,子龙鼎与最大的方鼎——后母戊鼎相映成辉,一圆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璧。

大克鼎

馆藏地点: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又称克鼎、膳夫克鼎,西周中期青铜器,于清朝光绪中期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是西周时代极为重要的青铜器,也是历见著录,众所周知的重器。

五祀卫鼎

馆藏地点:陕西历史博物馆

五祀卫鼎是中国国宝级文物。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大意是说西周共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这篇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同时这篇铭文中有确切纪年,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

多友鼎

馆藏地点:陕西历史博物馆

多友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1980年在陕西省长安区出土。多友鼎通高51.5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重35千克,蹄形足高20厘米,径7厘米。鼎腹底部附着厚达0.2厘米的墨灰,是长时期的炊烹留下的痕迹,内壁后方铸有22行铭文,共计279个字。

西周多友鼎是铭文中涉及到猃狁的铜器最为重要的一件,铭文内容对研究西周晚期的历史、西周晚期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古文字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毛公鼎

馆藏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华文明以鼎为尊,

这种特殊的器物象征着地位与权力。

而形音义俱美的象形文字,

与那些古老的器物相辅相成,

共同书写着中华文明的传奇故事。


标签: 《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