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简短的谚语故事_谚语的由来简短

佚名 18

《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很久以前,有兄弟二人,老大叫青山,老二叫红山,祖祖辈辈在山中烧炭为生。他们的父亲临终前把世代相传的那座山林分给了兄弟二人。

弟弟红山年轻,父亲就分给他树木茂密的西岗,那里的木头能烧出上等的木炭,而分给哥哥青山的东岗却树小林稀。

红山非常勤劳,夜以继日地苦干,过了几年就挣下了一笔家业,生活幸福美满。但幸福中的不幸是,西岗的树木被红山砍得精光。

青山分到东岗后,并不怪父亲偏心。他仔细研究了东岗的树木状况,制定了周详的计划:先砍伐不成材的树木,然后栽新苗补足,岗下种田,草坡养羊。虽然收入少,日子清贫,但由于他有长远的眼光,所以几年后,树苗成材,庄稼成片,牛羊成群。不管夏天洪水多大,因为山上有密密的树木阻挡,农田安然无恙。

而红山呢,由于山上的树木被伐光了,一有洪水,泥沙俱下,甚至发生泥石流,把后来刚栽的树苗、庄稼也冲毁了。红山没有办法,只好向哥哥青山求助。

青山拍拍红山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吃山靠养山,不广种怎能丰收呢?”

谚语的由来

谚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现成话”。它体现了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或感受,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谚语源远流长,在我国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先秦的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

如:“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豳风·月》),“不踬于山,而踬于垤”(《韩非子·六反》),这些都是总结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谚语。

《易经》、《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里,都提到并记载了谚语。

宋代以后,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建国以来,谚语的发掘、整理、研究和运用,得到了广泛的注意和重视,成为民间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瑰丽的香花。

浩如烟海的谚语,经过千百年的传诵,千百万人的锤炼,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它寓意深刻,警策动人,短小凝炼,易记易传,长期以来是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教育、劝诫和传授生活经验的工具。它对于过去人们的认识社会,了解过去人们的思想心理、道德观谚语是理念、处事待物以及对当时社会所持的态度等等,都有一定价值。学习并正确运用谚语在写作和谈论时增强表现力,收到生动形象大有裨益。


标签: 谚语青山树木